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追寻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
2008/12/29 22:42:02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这天,是一节公开课,我讲的是《晏子使楚》。没有参考任何资料,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展现“士”文化的灼人光彩。 为了追寻课堂的深刻灵动,我并没有把教学仅停留在晏子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和不辱使命上,还结合原著补充了其作为贤臣良相的劝谏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晏子的形象,以及他为国为民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并把探究“士”文化的魅力作为课外延伸作业。一节课下来,课堂平实顺美,孩子们思维的张力也在不断的洋溢,可是我总觉得群体思维效应并没有彰显,孩子们浮在文本和学习流程中,虽说在体验和感悟,但总是蜻蜓点水,只摄取冰山一角,却怎么也找不到“士”文化的血脉根系。 课堂结束了,但我却陷入似乎没有完成任务的困惑中:自己把课堂设计得深邃博大是不是拔苗助长?初中语文真的只需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光环下?我总想把课堂变为孩子精神的驿站、情感的源泉,总愿让孩子们从文本外找寻语文课堂的文化魅力,总是不厌其烦地专题探究华夏文化,总认为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就在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上,可贫瘠苍白的鉴赏体验很难达到如此境界,要真正追寻课堂的思想性、深刻性所展现的文化底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底气所以精神,因为思考所以灵动,相信这节课只是我艰难追寻的一个历程。逆流而上,历经艰险,痴心不改,都只为我们心中不灭的语言文化梦。
分享到:
作者:段爱红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