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四版 -> 内容
谁来教孩子辨别是友是“狼”
未成年人“触网”受伤害引担忧
2014/4/3 23:09:20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网络时代有句名言: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近年,随着一系列网络聊天工具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加入网聊中,并成为网络魔爪下的受害者。

    同时,社会上针对“触网”未成年人犯罪的多发,也让家长们忧心忡忡,在不可能不让孩子“触网”的情况下,如何了解孩子的“触网”需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避免孩子受到不法侵害,成为家长们普遍头疼的问题。

    网聊之痛

    伸向未成年少女的网络魔爪

    近日,一系列少女出走被解救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少女离家出走的缘由竟然是见网友,而事实上她们却对这些网友一无所知,部分少女甚至因此受到身心伤害。

    今年3月中旬,重庆12岁少女小李和小秦通过网聊认识了30岁的重庆男子舒某。舒某自称在广州做生意,提出自己公司正好在招“公关”,而实际上想带她们去广州卖淫。她们便瞒着父母跟着舒某来到重庆火车站,幸好车站民警及时识破,将这两名少女成功解救。

    与这两位相对幸运的少女相比,另外一些受骗的少女则受到了巨大的身心伤害。近日,山东省德州齐河一名16岁女孩小芳到公安局报案。民警在了解中得知,小芳平时喜欢使用手机上网、聊天,认识了男子张某。张某通过花言巧语,慢慢地取得了小芳的信任,并且相约在济南一家宾馆见面。见面时,该男子将小芳强奸并通过手机拍下了视频和照片,对小芳进行了敲诈。

    据重庆铁路公安处民警介绍,近年因为网聊而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较多,每年重庆铁路公安处都会接到五六十位家长的求助。碰到这种求助后,重庆铁路公安处指挥中心会安排乘警在各个车厢进行查找,每年都会有一些未成年人被劝返或解救。

    心灵之伤

    谁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一些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攀升的背后,凸显出未成年人孤独难以排解和心理咨询教育资源难以与需求匹配的现状。

    面对纷繁变化以及虚拟和现实深度渗透融合的复杂环境,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和遭遇伤害。然而,教育体制和家庭关爱却是这些案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往往案件中的孩子都有着孤独的灵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原因让孩子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一是孩子本身有厌学情绪,学习生活不满意,内心孤独找不到人倾诉,想逃避;二是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往往出走、被骗孩子的家庭不和谐,父母只关心成绩;三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生活、心理教育,学生除了关注学习外,缺乏人际交往。

    只关注分数的教育体制所营造的竞争氛围让孩子少了儿时的伙伴,却多了竞争的对手,内心的孤独无法倾诉,只能通过虚拟网络来排解。“一旦心理出现问题,很难扭转。”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安白认为,当下心理咨询教育资源配备难以与需求匹配、心理老师缺乏上升机制是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体制缺陷。

    应对之道

    心理教育是救助孩子的良药

    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屡屡在“触网”中受到伤害,其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孩子心理教育的缺乏。当前最重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改变观念意识,让孩子在激烈竞争和健康成长的矛盾中突围。

    熊丙奇认为,教育呈金字塔结构、等级化,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人格健康,首先应对教育机制体制进行适当改革。“现在急需把教育回归到本质上,关注人的发展。要实现回归,必须进行深层的教育体制改革,比如升学评价体系的改变,学校办学去行政化,家庭教育的回归,更多关注孩子自身成才,对他们进行生存、生命、心理、人格教育。”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更多让孩子交流的平台。王安白教授说,除了加强学生间的非学习交往、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外,还应该主动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在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是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孩子们主动找到心理老师进行‘体检式’的心理检查。”

    此外,家庭也必须发挥出心灵港湾的作用。“最关键的不是不让他们与人交往,而是和什么人交往;最关键的不是不让他们上网,而是上什么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认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群体性活动,内心比较孤独,网络提供了与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很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对于孩子家长应该加强辅导和掌控,用客观道理说明危害性,“吓唬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专家们还建议,政府应当坚决打击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这些网站上传递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误导孩子,而家长和学校对此却束手无策,政府应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控,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据新华社)

    关爱是最好的网络“防火墙”

    当一些家长正为孩子深陷网络不能自拔而焦头烂额时,他们往往也正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触网”,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须知,关爱才是最好的“防火墙”。

    在网络时代,不让孩子上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些家长却在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这种尝试。他们不让孩子玩电脑、玩手机,试图将孩子屏蔽在网络之外。其实,这些家长只是太过于在意外部的因素,反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孩子的内心,恰恰是问题的症结。

    怎样才能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网络时代每一位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家长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们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情,驱赶着孩子追求成绩的排名;他们怀着盼女成凤的心情,安排着孩子参加各类竞赛。而这一切,只会让他们距离孩子的内心越来越遥远,只会让他们的孩子越来越孤独。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陌生人却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他们对孩子们不乏甜言蜜语,也愿意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很自然地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虽然事后证明很多孩子正是这样走进了别人的“圈套”,但这些人的方法却不得不令家长们汗颜:他们是用“关爱”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尽管这种“关爱”是虚伪和邪恶的。

    孩子们上当受骗的背后,其实是对关爱的呼唤。生活中缺少了关爱,他们才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关爱。只有将生活中的关爱弥补了,他们才能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欲则刚”。当然,关爱并不是溺爱,绝不是一味宠溺、听之任之,而是教导有方、循循善诱;是用心灵与孩子对话,用坦承与孩子交流。

    当然,关爱绝不仅仅是家长的事。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精心培育。只有为孩子们构建了立体全面的关爱网,孩子们的内心才会自发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据新华社)

分享到:
作者:据新华社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