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河南 -> 社会 -> 内容
河南百年老宅被政府“限期拆除” 曾入列全国文物普查名录
2014/1/16 9:54:04    来源: 新华网河南频道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近日,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宅,因为当地的“合村并城”规划被政府部门“限期拆除”,引发社会关注。
  
  据老宅的主人介绍,这座老宅在2011年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此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也为之绕开。由于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目前安氏老宅的拆迁工作已经停止。
  
  房主:“舍不得卖,想保留着”
  
  在河南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庙后安村,记者见到了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一字排开的3座高大门楼上,最吸引人的是保存完整的砖雕:镂空的麒麟、飞舞的凤凰腾云驾雾,惟妙惟肖,各种吉祥花饰、福寿字刻,工艺精美。门楼上的木雕,图案以花卉为主,保存完整,工艺十分考究。
  
  今年42岁的安翠峰是安家第19代子孙,在他的带领下,记者穿过门楼走进院子,4座对称分布、具有浓郁中原民居风格的老宅映入眼帘。安翠峰告诉记者,这片古建筑是祖上传下来的,最早的门楼,修造年份可能在清朝嘉庆年间,200多岁了。
  
  在靠东门楼后的配房内记者看到,里面放着黑漆圆木条几、太师椅、衣架、衣柜等古老家具。染着铜绿的老式铜锁、斑驳的旧式着漆工艺,都在默默诉说着它们历经的久远岁月。
  
  安翠峰说,之前有很多人想买他家的房子和这些老家具,但他一直没舍得卖。
  
  78岁的安保山是中间一排古宅的主人。说起自家老宅的历史,老人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从出生他就住在这所院子里,老房子陪伴他从青春少年变成古稀老人,承载着太多的记忆:抗战时期这座老宅里闯进过日本兵,住过要渡江的人民解放军;土改时工作组在后院小楼的二层开过会,动员农民斗地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人还在这个院子里吃过大锅饭……可如今,按照当地政府合村并城的计划,这座老房子要在1月15日前拆迁完成,这让他万分不舍。
  
  安保山说,“我这房没签字,我想保留着。”
  
  村民:希望保留家的记忆
  
  安保山告诉记者,自从去年12月1日他接到拆除通知起就一直寝食难安。他说,自己在这生活了一辈子,如果房子真的被毁了,他心里会很过意不去,觉得对不起逝去的先人,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走访中,很多村民也有相同的想法。一些年轻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们经常在安氏大院玩耍,一砖一树都留有童年的记忆。可以说这座百年老房子是他们村的代表物,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希望政府能给庙后安村的后人留下这个标志物,同时也保留一份家的记忆。
  
  据了解,需要拆迁的除了这些古宅,还有几株树龄300多年的皂角树,以及村旁占地约20亩的安氏墓园。安翠峰告诉记者,前几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勘察时,工作人员为了避开古皂角树、古宅和古墓园,将运河的路线改了又改。2011年,这些还被纳入了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官方:征迁手续完备 文物部门:拆了很可惜
  
  郑州航空港区银河办事处负责人表示,庙后安村的合村并城工作是按区管委会要求统一安排部署的,征迁手续完备。按照规划,村子所处位置要建一座跨南水北调渠的大桥,需要拆掉十几户。先前经他们勘察发现,庙后安村的相关古建筑不是一个整体,不具备完整的建筑特点及相关价值。同时,安氏古宅并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内,不属于文物,也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是“民俗类建筑”。
  
  郑州市文物局副局长王杰告诉记者,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迅速安排专家对安氏大院进行了考察。虽然这座古建筑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按政府规划要求拆迁并不违规,但作为一名文物专家,他直言,这些老建筑拆了很可惜,需要好好保护。他们会组织省市文保部门的专家再次到老宅进行考察,然后根据情况制订相应的保护计划。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有关专家认为,面对快速的城市化浪潮,散落各地的文物古迹危如累卵。别说安氏大院这样“是文物但不是文保单位”该不该保护成为问题,即便像北京梁林故居、镇江“千年粮仓”、青岛双山水塔等名正言顺的文保单位,也还是照样在“误伤”“偷拆”中,化为一地瓦砾。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规划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如果故乡没了老树、老坟、老房子,乡愁又该去哪里寻找呢?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