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内容
崤函人物 / 萧戴金 王尔鉴 莫瞻 高积厚 张澧中 张宾彤 薛书常
2013/5/30 11:25:40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古代部分(54-60)
  
  萧戴金
  萧戴金,清康熙年间卢氏金谷陀(今卢氏城东西湾村北坡根)人。他矫捷英勇,善捕虎,为当时遐迩出名的猎户,“终其身,获百虎有奇”.
  清朝前期,卢氏森林茂密,时有老虎出没为害。康熙初年,一只猛虎盘踞在柳关大道旁,“食断行人”。萧戴金提刀前去捕虎,刚到关前,一阵风起,老虎忽然扑来,他疾速举刀刺向虎喉,透其下颌,老虎疼痛难耐,猛力挣扎扑咬,戴金拼力对峙,两脚蹬在大石上,鞋帮全部踏裂,急拔刀再刺,老虎脱身逃走,他循迹追踪到虎穴中,此时老虎无力扑咬,只是乱吼乱窜。经数个回合回旋格斗,终于捉住了它,柳关的虎害从此灭绝,道路又开。
  一天,萧戴金正在城中饮酒,忽闻陈家山有虎伤人,人们正在追逐。他的儿子闻讯准备前去打虎,戴金起身喝道:“小孩子怎能抵挡猛虎!”于是连饮三大碗烈酒,持刀奔去救援。在山口与老虎相遇。老虎目露凶光,张着血盆大口,咆哮着扑将过来,他挺刀迫近,趁虎猛扑之势,一刀刺去,直穿老虎头顶,鲜血淋漓,溅了他一身,老虎顿时倒毙。还有一次,戴金到柳家凹,发现了老虎的踪迹,跟随到虎穴,杀死两只幼虎。母虎回到洞前,见状咆哮怒腾,张牙舞爪向他扑来,他举刀洞穿虎腹,结果了母虎性命。
  南阳郡城外林中猛虎出没,隔绝大路,无人敢去捕捉,南阳太守听说戴金猎技高强,就派人请他前去捕虎。戴金来到南阳城外,不往城内面见太守,先杀了老虎才进城用饭。
  戴金数十年间,捕杀猛虎逾百,“名闻千里”,传说连老虎听到他的喊声便远远逃遁。死后数年,虎害又起,无人能捕,百姓们常怀念他。(常林静)
  
  王尔鉴
  王尔鉴(1703~1766),字在兹,号熊峰,卢氏县北苏村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任山东邹县、益都县和腾县知县,济宁州知府,四川省巴县、营山县知县,合州、达州知府,夔州知府等职。他平易近人,遇事仁而有断,所至任地域兴利革弊,办事认真。在山东曾两次主考,能以文章、经纪拔取真才,根绝了考场作弊行为。做官37年,廉洁营私,不积家私,身后无赢余。
  他在公务之余,废寝忘食,善书工诗,死后百余年,邑人遇其片纸,不惜多金购之。著有《友于堂四书文稿》2卷、《东诗草》8卷、《巴蜀诗草》20卷、《棣萼吟》1卷,主编《黔江县志》4卷、《巴县志》16卷、撰《古文》1卷、《尺牍》若干卷,著作颇丰。(张卫东)
  
  莫瞻
  莫瞻菉(1743~1813),字青友,号韵亭,卢氏县城关镇高村人。祖父莫曜为鄢陵县教谕,父莫元龙为进士,曾任山东郓城县、鱼台县知县。
  他自幼性敦厚,崇时令,博闻强记,在其父指教下,13岁初学作文,因家贫无钱购书,常借他人的书来读,过目成诵。母亲让其多与有才学的人交往,后随其父游学多年,诗词文章大有出息。25岁中举,29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先后为庶吉士、编修,受当时文人注重。其父病逝后他归里服丧,期满返京后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他直言不讳,不作虚伪阿谀之词,连升礼科给事中,鸿胪寺、光禄寺少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莫瞻菉任两浙会试副主考,归来复命时,乾隆帝问及两浙风土民俗及吏治海防状况,他对答如流,遭到乾隆赞扬。军机大臣阿文成公在乾隆面前誉他为官清正,有才干,给皇帝留下更好印象。不久升任布政司副使,后兼顺天府尹。当时京城积弊很多,官吏们相互勾搭,无恶不作。他兼府尹后,首先拒收贿赂,并严惩了一批赃官和不称职的中央官,政纪肃然一时。
  一次皇帝出巡,他组织马匹、骆驼、车辆,仅够运用,多余的一概放还。由于他办事不畏强权,衙门相互倾轧掣肘的弊端渐除。后来,他把老母迎奉于京都,出则留心体察民间疾苦,入则亲侍汤药赡养老母,清廉俭省,朝夕黾勉,从不过懈怠闲适的生活。
  一天退朝,相国和珅讪笑道:“象你这样的才干,总是升升降降,为何不能飞黄腾达呢?”他严肃地说:“我受的皇恩够多了,我的官职升得够高了,破格的升迁,不是我的心愿”。嘉庆四年(1799)正月,白莲教起义大炽于川楚五省之时,嘉庆帝亲政,莫瞻菉连上数道奏章,密不示人,家人也无从得知。数月后,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历任刑部、工部及兵部右侍郎,均兼顺天府尹。期间曾任沟渠河道大臣、武闱会试看箭官,受嘉庆帝注重。他不论任什么职,或升或降,都能失职尽责,把政务搞得绘声绘色。
  瞻菉不只对朝廷忠心耿耿,而且不忘本初爱其子民。嘉庆六年(1801)夏,京师左近连降大雨20多天,河水众多,房屋倒塌甚多,他日夜劳累,凡受灾州县,他都奏请朝廷,发粟赈济,务求落实。一日午夜,他忽然想起考期将至,试院坍塌尚未修复,又忧虑河水涨发,交通受阻,天下举子不能如期来京应试,便连夜起草了奏章,奏请将考期推迟到九月初八。四更时分单骑冒雨至圆明园上奏。宫内规矩:园内不准驰马。他遂下马步行至后宫,得嘉庆帝召见并准其所奏。当时宫内水深齐腰,他牵马步行数里后,才策马归府,衣帽淋漓,面目须发半为泥浆涂污,而他因得准奏而谈笑风生,颇有得色。
  莫瞻菉病逝后,其父因瞻菉任职朝廷而被封,其母也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平生著有《砚甫山房诗集》、《紫藤轩奏议》,惜今无存。(常林静)
  
  高积厚
  高积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任陕州知州。到任后,方知陕州据高地为城,城中居民饮水十分艰难。唐代长孙操为陕州刺史时,曾修建广济渠引青龙涧水入城,处置了州城的用水问题,但到清康熙十年(1671),历经千年虽有六次疏浚,渠道依然渗泄,不能畅流,水不能达于街市,已有20多年。高即徒步察源至交口,始知渠道崩塌淤塞缘由有三:一是青龙涧水引至野鹿傍崖而流,土崩渠塞;二是渠自野鹿迤逦而西,有横沟十三道,土堰承流,土湿易塌,或水槽接引,木朽易泄;三是地形低处,筑土渠以砖衬砌,低者数尺,高则五丈有余,砖缝易裂,水流必穿。这三种弊端不处置,徒劳而无效。经过勘察,高知州以为,惟筑石渠为上策,但工大费多难以完成,为使渠道既省工又巩固耐用,采用灰土如法夯杵,坏者新之,缺者补之。合计完成封渠堰一千五百一十七丈,灰土实其中,糯矾密其里,渠上覆土以防冻裂(即今之灰土渠)。栽草护沟,植树护堰。沿渠设五个井口,便当村民取水。沿渠设有放水眼,便民浇灌,设闸七处,随水大小而启闭。分地形置水簸箕,束洪水之滥流,筑水池以便分流。置水门,杜匪僻之潜行。历时八个月,渠道畅通,遍于州城街市,既处置了饮用,又有部分土地得到灌溉。总费工银七百四十五两,缺乏部分捐俸补之。高知州并不满足于已有成果,他还心有内疚地说,渠首未建固定堤坝,城内尚无蓄水池,实我之责,希冀后来之君子惠爱吾民,补其不逮,其功应归来者。高积厚在陕州任上颇有建树。
  (石耘)
  
  张澧中
  张澧中,字兰芷,号秋聆,清代阌乡杨家湾村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京畿一等直隶按察使和福建按察使。后升任山西布政使,巡抚山西、云南,授刑部右侍郎。任道光二十四年(1844)顺天乡试主考,二十七年(1847)复试阅卷大臣。任河南赈务大臣,授山东巡抚提督军门。赏戴花翎,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任职听断明决,政清廉谨。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焦兴华)
  
  张宾彤
  张宾彤(1814~1883),字子弓,号竹轩,义马市千秋镇茂岭村人,其父张万帮,为当时豫西的开通绅士,在宾彤3岁时就放手人寰,所留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苦。
  道光元年(1821),年仅七岁的张宾彤,就被母亲送到著名的教育之乡张马岭学习。在张马岭期间,张宾彤没有孤负母亲的希望,他刻苦学习,成果优秀。道光十七年,他历经十几年的寒窗生活,终于考上了秀才,出名于乡。生活的贫穷,使他无法再继续求学,于次年秋,张宾彤停学从教,到左近的天池、下马延一带任教。
  道光二十五年,开科取士,张宾彤考中举人。这一年,因在丙午年,他被称为丙午举人。在当时,晚清政府已糜烂不堪,官场内部更是权钱买卖,一片黑暗。张宾彤固然中举,但他不愿捐钱出资,取得官位。而是拿出一切积存,重整韶阳书院。在那里他重执教鞭,教书育人,志在多出人才,复兴华夏。
  咸丰三年(1853),河南道台启用张宾彤等人,并布置他到考城县任职。张宾彤看到清政府的糜烂,不愿出任,就以家母年事已高,需求照顾为由,谢绝到任。在韶阳书院,他一面勤劳的工作,一面仔细照顾母亲。他不请仆人,常常亲身服侍于床前。
  当时的韶阳书院,范围庞大,人才辈出,许多名人之后,百姓子弟,多会于此。张宾彤在重整韶阳书院以后,开新课,崇实学,抑止浮华之士,崇尚修身作人。对有才学而家境清贫的学生,设立助学基金,使韶阳书院的兴学之风名播四方。
  咸丰十年(1860),河南成立了团练。总担任人毛文达亲身约请张宾彤出山,辅佐其整理军务。宾彤悉尊母命,不愿出山。几个月后,江苏、安徽团练的总担任人袁端敏等也延聘张宾彤出山,又被张宾彤逐一拒绝。
  光绪八年(1882)3月14日,捻军攻占义马、渑池。关于捻军的政治方向,张宾彤把握不准,但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他把书院搬到渑北一带的广阳山,在广阳山中的漫泉寺继续开课。
  光绪九年(1883),张宾彤的儿子张铭绅考中进士,并被光绪帝封为户部主事,在此前后,另一个儿子张铭纯也被官封四品。他们谨遵家父的教导,为人正直,克己营私,深得宽广百姓的厚爱。(徐海龙)
  
  薛书常
  薛书常(1815~1880),原名书堂,改书常,字世香,别字少柳。清代灵宝孟村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恩科见甲榜,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改编修。九年(1859)任湖北乡试副考官,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升户部给事中。复任苏州知府,摄江安徽宁池太卢凤淮扬十府粮储道、花翎布政使衔。卒葬孟村卫原嘴。有《灵宝县脉论》传世。其子国仁曾任直隶州知州,光绪十二年(1886)在孟村沟家门口建函关夹辅,作风古朴。“文革”中横遭摧残,几被拆毁。加上村民移住关龙逄墓旁,此处荒芜,破败不堪。现已重建,成一景点,使函关夹辅古朴景色重现。(焦兴华)
  
分享到:
网络编辑:梁有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