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一版 -> 内容
用爱点亮未来
2014/11/17 22:48:51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编者按

  乡音难改乡情长,殚精竭虑反哺心。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82岁的张丁华是湖滨区会兴街道新兴村人,他自幼离家,思乡情重,心系家乡发展变化。上世纪80年代,张丁华初回家乡,了解到儿时的学校已经废弃,村里连所小学都没有,寝食难安,决定尽其所能发展家乡教育。其间困难重重,又饱受病痛折磨,但他毫不退缩,不仅为家乡建起小学,完善配套设施,还逐步建起了劳动实践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造福一方,感动乡亲。日前,张丁华受本报约请,倾吐心中对家乡的浓浓深情,以及对家乡发展寄予的殷切期望。本报特与读者分享,共同感受这位耄耋老人的真知灼见与博大情怀。

  我出生在三门峡酧坡子村(今新兴村)一个贫农家庭,吃黄河水长大,离家数十年,每每想到家乡,就忆起年幼的时光。1938年秋,6岁的我走进了在村里娘娘庙办的小学学习。可是好景不长,1942年日本鬼子来了,我跟着家人背井离乡到西安谋生。而今,每当我回到故乡,站在家乡的黄土地上,记忆中的学校就浮现在眼前。那时的我,穿着母亲织的用泥水染色的布在校园里学习、玩耍,编织出浅黄色梦幻般的童年。

  第一次回到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连学校也没有的景象让我百感交集、寝食难安,我坚定了要为家乡做些什么的信念,为家乡办学的想法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上。这是对家乡的子孙后代负责,我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松懈。

  建学校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在内蒙古工作的我千方百计筹得20万元资金,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两年时间过去了,建校之事还是没有动静,我心急如焚,一面打电话催问,一面请家乡的父母官帮忙。我曾诚恳地对当时的湖滨区领导说:“我们村要想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这20万元来得不容易,一旦建学校之事成为泡影,我们该怎么去见村里的孩子和乡亲?请你费心协调一下,我替孩子们谢谢你了!”我的话引起湖滨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当即表示尽快落实建校一事。学校终于在2000年8月建成,至此,中断了10多年的酧坡子学校再次迎来学生,学校被命名为“新兴学校”。

  学校建成后我又发了愁:建好的学校呈“L”形,没有封上口,也没有建大门,不是非常完善,不利于长远发展。我找到当时的湖滨区领导,与他们商量解决的办法,最后商定双方各出10万元,再建一排房子,让学校呈“U”形,同时把大门也修好,让学校完整起来。这次新建校舍8间,还竖了旗杆、建了厕所、铺设了自来水管线,修了乒乓球台。去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的代表参观了新兴学校后,与河南省教育工会联合捐款10万元,学校用这笔钱在主房上加盖了二层楼。

  至此,学校主体得以更加完善,可是相应的配套设施还跟不上,迫切需要建设“三室”。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建图书室。为了完善学校图书室,我和同事奔波于北京的大小书店,购买各类书籍,再加上我珍藏的一些书籍,图书室拥有了三四千册书籍。与此同时,学校也收到不少社会捐赠,图书室总算是书盈四壁。为了带动学习,图书室还向村民们发放了借阅证,图书室俨然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第二步是建体育室,学校虽经过不断完善,还是缺少活动场所和相应的体育设施及用品。为此,我的同事曹宏伟特意在三门峡购置了两个乒乓球台以及一些体育用品送到学校。图书室和体育室的问题解决了,便实施第三步,建电脑室。当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决问题,我采取“化缘”之法,先找到我的好朋友、长江大学的一位校长。这位校长是灵宝人,觉得此事很有意义,很快就捐了5台电脑。在他的带动下,社会上也捐了一部分电脑,拥有20多台电脑的电脑室基本建立起来。而后,我又向大企业“化缘”,中石化一位老总亲手把20台电脑交给了校长。“三室”建起来后,为解决师生用水问题,我又特意请三门峡市总工会帮助建了水塔,把水引到了学校。

  随着学校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新的问题又出现在我面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劳动,这与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不符合的,于是我萌生了建设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念头,想把家里从清光绪年间留下的两亩宅基地腾出来供孩子们开展劳动实践所用。2012年8月2日,劳动基地落成典礼举行,我和各级领导为劳动基地揭牌的那一刻,心中激动不已。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里新建了好几个工厂,学校的农民工子弟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为了提升和改进农村教育水平,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我又开始考虑将学校更名为“新兴农民工子弟学校”。此事得到三门峡和湖滨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正式更名后,成了家乡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和乡镇教育工作的一张名片。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全面,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檄文警句寓意深远,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极好教材。我盘算着把一些名言警句篆刻成碑,将此前种植的一片小树林建成德育教育基地,达到既树木又树人的目的。

  今年4月德育教育基地开建,分5个板块共16块石碑,我亲手选抄5000余字的碑文,希望孩子们能认真领略这些名言警句的深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板块鼓励孩子们要有追求,发奋进取,同时要具备美好的品德,容载万物,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孝道教育板块是希望孩子们理解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蒙学教育板块是激发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勤学苦练教育板块分别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等书法大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教育孩子们不畏艰苦,从小练就一身本领,将来报效国家;“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廉政教育板块的一句碑文,也是我为人做事的座右铭,希望孩子们将来都能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今年7月19日,我因患肝癌进行了第四次手术。在手术之后一个月的盛夏,我参加了新兴农民工子弟学校德育教育研讨会。湖滨区会兴街道的相关领导参加研讨会后,建议把该教育基地作为会兴中小学校的德育基地。现在,“新兴农民工子弟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已改名为“会兴德育教育基地”。社会各方面对德育基地的支持和孩子们接受德育教育时的认真态度让我快乐无比,辛苦和病魔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为善的信心。之后,我又想方设法多方奔走,在省、市两级水利部门的支持下,为村里打了一口200米深的机井,让村民喝上了甘甜的健康之水。

  我一直认为自己原本便是一无所有,所有的东西都是社会给的,我应该尽己所能回报社会。每每想到家乡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所有的困难和病痛都烟消云散,他们就是我的未来,是家乡的未来,祖国的未来!

 

分享到:
作者:张丁华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