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内容
崤函人物 / 上官仪 姚崇 宋之问 上官婉儿
2013/5/30 11:16:53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古代部分(13-16)
 
  上官仪
  上官仪(605~664),字游韶,唐朝陕州(今三门峡市湖滨区)人。父亲上官弘为隋江都宫副监时,家居扬州。大业末,上官弘为将军陈棱所杀,仪当时兴幼,被父亲部下藏匿得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上官仪举为进士,授职弘文馆直学士,后升为秘书郎。太宗每做文章,都让他看稿,为其修饰;每举行赐宴,上官仪应诏参与,是太宗的御用文人之一。上官仪参与《晋书》修撰之后,转任起居郎。
  唐高宗即位后上官仪升任秘书少监。高宗龙朔元年(661)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弘文馆学士,曾参与废武则天皇后事,并替高宗草拟废后诏书,因而同武则天结下怨仇。武则天专权后,褚遂良等元老大臣被杀、被贬,朝中公卿俯仰武后,而上官仪则刚正不阿,从而加剧矛盾。上官仪自恃才气对人简慢,被当时一些文人所嫉恨。
  高宗麟德元年(664),废太子、梁王李忠谋反事泄,为武后侦知,对梁王党大加镇压。许敬宗上书奏称上官仪和梁王谋反有联络,仪与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逮下狱而死。中宗时,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擅长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他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诗歌对仗准绳,对唐代诗律格式的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遭到当时显贵达人的喜欢,纷繁仿效,并称其诗作格式为“上官体”。上官仪诗作多为“应制、奉和、应诏”之作,树碑立传,掩饰升平,方式上追求程式化。《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席天民沈实勇)
  
  姚崇
  姚崇(651~721),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出生,陕州硖石县(今陕县东部硖石乡)人。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时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讳与其同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
  姚崇12岁时即成为孤儿,少年时期虽为人豪爽,崇尚义气,但不知读书。依照唐时制度,已故五品以上朝廷命官推恩能够赐予子孙官爵,叫荫袭。姚崇之父姚懿曾任嶲州都督,属正三品官,儿子可袭官从七品上,于是在姚崇20岁时(670)方离家到京城长安求官去了,也就从此年开端,姚崇始发愤读书。上元二年(675),他被人引荐做了孝敬挽郎。因其才气横溢,文思矫捷,仪凤二年(677),在唐高宗掌管的制举考试中,应出口成章科举,制举高第,遂授官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司仓从军(掌管租调、公廨、庖厨、仓库、市肆之事)。垂拱元年(685)又调任郑州(今河南郑州)司仓从军。天授元年(690)调洛阳(当时称为神都)任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参与审定刑狱。武则天天授年间(690~694),重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唐宗室和公卿大臣不少人被无辜杀害,冤假错案数不胜数,大臣每次上朝都是心惊胆战,搞得人人自危。姚崇任司刑丞后,持法公正,反对罗织罪名和滥用刑法,因而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在一定水平上遏制了冤假错案的继续大量发作。万岁登封元年(696)先升为夏官郎中,旋因处置北方契丹大举侵扰河北之纷繁战事有功,武则天十分赏识他的军事才干,便由郎中擢为夏官侍郎(正四品官)。不久,圣历元年(698),为了避免摧残朝臣的悲剧重演,姚崇当面向武则天痛陈重用酷吏、鼓舞告密,只能招致朝臣反逆案件日益增加,并以自身和全家百余口性命向武则天担保,只需不再滥杀无辜,朝廷内外的官员,不再会有叛变者。武则天听后很快乐,当即赐银千两,以表奖姚崇的忠贞。
  大足元年(701)三月,姚崇任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四月,赴并州(今山西省阳曲县以南,文水县以北的汾河中游及其以东地域)以北检校各军州兵马,以整理边防,增强战备。不久兼知夏官(即兵部)尚书。同年随武则天由洛阳回京师长安,又兼任相王李旦王府长史。后因得罪权臣张易之兄弟,长安四年(704),姚崇被贬为司仆卿(即太仆卿,掌管上舆马和畜牧业),出为灵武(今贺兰山东麓,宁夏中卫、中宁县以北,盐池县以西地域)道大总管,后改任安抚大使。赴任前引荐张柬之为相,为日后诛杀张易之兄弟,恢复李姓统治奠定了基础。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患病,宰相张柬之等人欲乘机发起宫廷政变,除掉张易之、张昌宗,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恰在此时,姚崇从灵武道回到京城,遂与张柬之一同参与了这一密谋计划,并胜利地付诸实施,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被杀,武则天被迫退位,由大明宫迁往上阳宫,中宗终于复位。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实封二百户。
  中宗复位后上朝听政,文武百官无不喝彩雀跃,唯独姚崇呜呜咽,流涕不止,遂惹起了张柬之等人的不满,当日姚崇即出为亳州刺史。后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刺史。
  景云元年(710)六月,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唐中宗,专擅朝政,并欲步武则天之后尘。临淄王李隆基与安定公主等人分离发起了宫廷政变,诛灭韦氏党羽,反对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因功被立为皇太子。唐睿宗早就熟知姚崇的政治才干,即位后立刻把他从许州召回,任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辅佐睿宗与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齐心合力,基本上肃清了中宗时期的弊政。
  景元二年二月姚崇与宋璟因在看待李唐宗室内部诸多问题的处置上与睿宗政见不一,且又触动了安定公主的位置和利益,姚、宋二人遂同时被罢免宰相(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即为宰相)。姚崇免去相职后被贬为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刺史。尔后,姚崇又历任徐州、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刺史,迁为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长史、淮南按察使等职,后又迁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在中央任职期间,他忠于职守,政法简肃,吏治较为清明,人们曾为他树立德政碑,颂扬功德,由此可见其政绩卓著,深得民意。
  开元元年(713)七月,唐玄宗平定了安定公主之乱后,就想到姚崇是个人才。十月,乘在新丰(今西安市东北新丰镇)中止讲武检阅军队之机,召姚崇入朝谈论国是,欲加重用。姚崇针对弊端向玄宗进奏《十事要说》,大意是:实行仁政,不贪边功,法行自近,宦官不参与朝政,拒绝租赋外的贡献,戚属不任台省官,对朝臣要以礼相待,纳谏从善,根绝营造佛道的寺观,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等。玄宗听后,欣然接受。次日,使正式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实即宰相职务),旋封梁国公,又迁紫微令(即中书令).
  姚崇出任宰相之后,没有孤负玄宗的信任。他辅佐朝政,革故鼎新,鼎力推行社会变革,兴利除弊,先从整理制度入手,裁撤冗职,铨选官吏,各当其才;抑止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力,留意展开消费,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因而,大诗人杜牧称誉姚崇“首佐玄宗起中兴业”.
  唐自中宗以来,贵戚争相营造佛寺,滥度人为僧尼。有些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借机逃避国度徭役赋税。开元二年正月,姚崇上奏提出减少寺院,裁减僧尼,得到玄宗的支持,很快出家者达1.2万多人。接着,又下令遏止滥造佛寺,这就大大抑止了中宗以来滥度人为僧尼和大肆营造佛寺的弊风,减少了劳动力的流失,保证了国度田赋的正常收入和徭役的正常需求。
  姚崇严厉请求官吏,撰有《持称诚》、《辞金诫》等五诫,请求官吏廉洁,增强涵养,并向官吏提出了道德规范上的细致请求。他主张行法公正,不避权贵,即便是皇亲、近臣立功,也决不宽贷。他坚持任人唯亲,以荒年为口实,资助玄宗罢免了中宗以来的“斜封官”(经过非正常渠道任命的官),如员外、试、检校官等一概免职,并规则自今以后,非有战功及别敕,不得注官。经过鼎力整理吏治,终了了长期以来任官驳杂,冗官滥吏充溢官府的紊乱局面。
  姚崇还奏请玄宗,解除了诸王的政务与兵权,使之失去了兴兵作乱的权柄,肃清了长期以来招致政局不稳的隐患。他主政期间还挫败吐蕃军的入侵,维护了唐朝版图的完好。
  开元三年,山东(今华山以东)地域发作严重的蝗虫灾害。在“天命论”和崇佛思想的影响下,老百姓对蝗虫迫不得已,只能烧香磕头,求助神灵,不敢捕杀,满朝文武也都一筹莫展,唯独姚崇上疏积极主张捕杀蝗虫。他引经据典,极力压服玄宗,并提出灭蝗的办法。当时朝臣众口一词以为蝗虫是天灾,不宜捕杀,玄宗也一时犹疑不定。姚崇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捕杀蝗虫,终于,玄宗采用了姚崇的主张,下令灭蝗,并派出御史,名为“捕蝗使”,分赴各地敦促灭蝗。次年,山东地域再次发作严重蝗虫,姚崇一如既往,立刻派出“捕蝗使”,促令各地捕蝗救灾。姚崇督责捕蝗,一直如一,因而捕蝗取得了很大成果,把蝗灾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固然山东地域连年发作蝗灾,但也没有构成很大饥馑,姚崇功不可没。
  开元四年十一月,姚崇因患疟疾,卧床不起,每有军国大事,玄宗都令刚担任宰相的源乾曜去征求姚崇的意见。不久,姚崇以年老多病为由,多次提出辞相,并引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最后玄宗允许了他的央求,任宋璟为宰相,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姚崇与宋璟同事多年,深知其德行和才干,他的引荐,颇受史家好评。宋璟继任为辅相,建言行事,绳愆纠过,对朝政多有裨益,与姚崇并称为开元贤相。
  姚崇辞相后,玄宗命他五日一朝,依然入阁参与朝议,恩遇愈加优厚,遇有严重的军国之事,依然要咨询姚崇。开元八年,又给他授官太子少保。次年九月,姚崇病故,终年71岁。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贞”。临终前,他作了遗令,劝诫子孙不要厚葬,并严禁为他“追福”而大量挥霍糜费财物。开元十年,姚崇葬于伊阙万安山之南原(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莹村北)。开元十七年朝廷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姚崇是唐代出色的政治家,他与宋璟等人辅佐玄宗,前后三任宰相,皆兼兵部尚书,直到至德元年(756),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到成都,当得知唐肃宗任命房琯为将时,他喟然长叹道:“此缺乏以灭贼也”。又说:“若姚崇在,贼缺乏灭也”。并称誉他的“宏才远略”。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姚崇也是难得的军事家。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姚崇为唐朝的四大贤相之一,“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在阅读了《新唐书·姚崇传》之后,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评价可谓高矣。(石耘)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宏农人(一说汾州人),宋之问早岁便得诗名。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任考功员外郎。武则天临朝时,官尚方监承。武后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赐锦袍,及之问诗成,武称其诗愈高,夺虬锦袍以赏之问,之问诗名更炽。他与其同时的诗人沈佺期,媚附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安定公主等权贵。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退位,中宗复位,二张被杀,之问遂被贬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从军。不久,之问逃归洛阳,匿于张仲之家。后因揭露张仲之与附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事,被起用为鸿胪寺主簿。景龙(中宗年号)中,再转为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宋之问与杜审言等首膺其选。但未久,又因知贡举(掌管科举考试)行贿,贬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县)长史。睿宗继位,再贬钦州(今广西省钦州),玄宗先天元年(712),赐死于贬所。
  宋之问前期所赋,是树碑立传之作,文辞华靡,内容空泛,是典型的宫廷诗。但是,他和沈佺期的律诗,格律严整,体制完备,使五律七律构成了定格,学者称为“沈宋体”。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云:“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律诗方式的定型,在诗歌展开史上是有严重意义的,使近体诗与古诗有了明白的界线,是“词章变革之大机”.
  宋之问在几次流放之后,由于生活感情的变化,诗风有了转变,内容较为充实逼真,艺术上也有了进步。有些记行述感之作,很为后世批判家所推崇。如宋氏被贬泷州途中所作的《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按长沙,用汉代贾谊典故。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很悲观。)宋之问死后,他的友人武平一曾为纂集,成10卷,但已流失。友人武平一将其诗编为《宋之问集》。(蔺万盈)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唐陕州人,上官仪之孙女,其祖父死时兴在襁褓之中,随母亲郑氏入宫役使。她天资聪颖,卓有文才,出口成章。14岁时被武则天发现,加以任用。以后,逐步被委以重担,参与处置国度政务。有一天,犯错该杀,武则天顾惜她的才干,黥面了事。唐中宗复位,益加宠信,景龙二年(708)由婕妤拜为昭容,专管草诏制命,深被信任。
  中宗君臣游宴频繁,赋诗唱和,婉儿常替代中宗、皇后和长乐、安乐二公主作诗以赛群臣儒士,并且评判判决诗作优劣。有一次,中宗在昆明池设宴,令群臣做诗,命昭容选其中一首做曲。她将沈佺期、宋之问的两篇诗作相比较,选中宋之问的《奉和晦曰幸昆明池应制》,评价是:“落款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象飞鸟遇崖奋翼直上,最有力气,较沈佺期为优。”沈佺期也很信服。婉儿曾提请中宗扩展书馆,增加人员,以延揽人才,被中宗采用,为展开唐朝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景龙四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起政变,捕杀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同时被杀,罪名是淫乱宫廷。时年46岁,同时被剥夺昭容尊号。睿宗景云年间(710~711)又追为昭容,谥号惠文。
  婉儿的诗作对仗工整,遣词华美,成为当时文人学习的范文,朝廷内也趋之若鹜,对唐初律诗有一定影响。玄宗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李隆基让宰相张说担任搜集整理上官昭容的诗文及其他著作20卷,并让其作序。其所辑婉儿诗文集今佚。《全唐诗》存其诗32首。(席天民 沈实勇)
  
分享到:
网络编辑:梁有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