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我的读书三步曲
2015/9/15 23:15:09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回顾自己几十年的读书生涯,有三种情状值得一说。

  启蒙之前,我常常跟着祖父生活,最常去的地方是镇上的茶馆。低低矮矮的几间房子和简简陋陋的几套桌椅,再加上连塘灶、大铜壶、粗瓷碗等,这便是一个茶馆的全部家什了。祖父一般会掏出两毛钱,一毛钱是他的茶钱,另一毛钱是打发我的,可以买一个烧饼解解馋。祖父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茶,我则一大口一大口地啃着烧饼,吃得津津有味。茶馆里的人渐渐多起来了,气氛也热闹了。茶友们开始海阔天空地侃大山,十里八村的奇闻趣事伴着淡淡的茶香弥漫了小屋,让人感觉颇为慵懒舒适。而这些只是“大戏”开始前的“小帽儿”,此后就该乡间那些喝过墨水的人唱主角了。木讷的庄稼汉子,此时变成了极具天赋的说书人,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被他们讲述得悬念环生、高潮迭起。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听得忘了咀嚼嘴里的烧饼,口水都滴湿了褂子的前襟。祖父小时候读过私塾,算是这些“主讲人”中的一名佼佼者,我也因此而吃了更多的“小灶”,比如《包公案》《小八义》等传统小说,都是我在这个时候从说书人口中听到的。还有一段时间,我在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抱着一台声音沙哑的小收音机,听完了《燕山罗成》《辛弃疾传奇》等经典评书。这些记忆,可算作我读书生涯中的“听书”情状,这个阶段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割舍不断的情结。

  走进校园以后,阅读的视野较以前宽了许多,然而还是喜欢古典文学方面的东西。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繁复深奥的古体诗,来回读上几遍,基本上就能出口成诵了。当然,我有幸遇到了几位文化修养深厚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诲和引导下,我脑海中逐渐储存了一些东西。现在之所以有时还能顺口吟出一两句诗词唬唬别人,都缘于那时打下的基础。真正意识到背诵的重要性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当我眼中的那些大师们背着手走上讲台,引经据典讲上几个小时而不看一句讲稿时,我被彻底震撼了。当时也下功夫背了一些东西,但很快就忘记了,不像上中学那会儿记住的东西印象深刻,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跟明镜似的。然而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所以我用自己读书生涯之“背书”情状的深刻教训奉劝年轻的朋友们,一定要趁记忆力好的时候多背一些东西,那将会受用终身。

  第三种情状可称之为“抄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有几个略带私密性的笔记本,用来抄写流行歌曲、名言警句之类。我平时也爱抄一些东西,但缺乏系统性。那个暑假,我借到了一套《红楼梦》,读过几个章节之后,居然放不下了,特别是其中的诗词,感觉甚是有味,于是决定把它们抄下来。整整一个暑假,我把这套书啃了一个来回,也认认真真地抄完了一本笔记。暑假后到校的第一节作文课上,提起笔突然发现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一下子提高了许多,洋洋洒洒的文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平时半天动不了笔的现象不见了,我当时颇为自得。现在想想,那只不过是一次别样的阅读经历,暗合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规律,所以才有了一些收获。当然,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很多资料在网络上都能查到,以至于有些人也懒得动手抄写了。但像抄写这样打基础的“硬功”,还是应该多练练好。

  我父亲粗通文墨,他常常对我念叨一句话:“苦读书,不贵亦贤。”是的,在陶冶性情、修炼自身方面,再也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了。

分享到:
作者:◆ 刘汇渊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