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办:三门峡日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 1999-2012 运营维护:三门峡日报社网络技术部
<> 技术支持:(0398)2981119 <> 支持:smx_rb@163.com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17号
<> 建议您使用IE6以上版本,1024X768或以上屏幕分辨率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 豫ICP备12008648号-1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西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崤函人物 / 张玘 杨彬 许氏世家 范敏 曹端 戴珙 耿九畴 耿裕 何濬
2013/5/30 11:21:30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崤函人物·古代部分(35-43) 张玘 张玘(?~1162年),字伯玉,河南渑池阳壶(今渑池南村乡洋湖村,现已淹没在黄河小浪底库区之中)人,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宋史》有传。张玘自幼熟读兵书,武艺超群,“胆略出众”,“慨然有廓清之志”. 南宋建炎元年(1127)10月,金兵分三路南下进攻今山东、河南、陕西。次年10月,强渡黄河。建炎四年,立已归降的原宋济南知府刘豫为傀儡皇帝,国号“齐”。金、齐经常分离攻宋,遭到南宋军民和爱国将士的英勇抵御。张玘以民族大义为重,变卖家产,招募义兵数千,跟随宋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翟兴抗击金兵。当时,金兵从渑池西北部45华里的黄河白浪渡口长驱渡河。张玘仰仗白浪天险率众阻击,把金兵渡河者打得落花流水,金兵死亡数以万计。古渑池关所在的扣门山北的这场白浪之战,把金兵赶回黄河北岸,捍卫了黄河南岸地域人民的生命财富安全。张玘以战功被补授武翼大夫、成州刺史。白浪战后,张玘带领义军参与了宋京西北路制置使前军统制董先的部队。“每战,冒矢石为诸军先”. 绍兴元年(1131),金国大将高琼率兵攻取商州(今陕西商县)。宋高宗命董先率众御敌。张玘奉命以骑兵出击,一马抢先,猛冲敌阵,所率骑兵跟随不及,在四皓庙(今陕西省商县东)被数百骑金兵包围。面对强敌,张玘“嗔目大呼,挺刃突击,金兵披靡,莫敢向”。一天内,张玘率兵“九战九捷”,不时追击金兵至试剑关(今陕西境内),金兵争相逃进关门,自相蹂躏和被歼有数百人。 绍兴二年春,张玘随同董先从陕西蓝田渡过渭水,计划攻取长安。这时,伪齐经略使李愕驻兵渭河北岸,与金将折合孛堇相呼应,气势很大。张玘将兵力部署在华严川一带,宋军将士同数倍之敌恶战于兴平、咸阳、渭河、石鳖谷(皆今陕西西安左近地名)等地。当时,伪齐刘豫占领京师(今河南开封),隔绝了董先军队的粮道。董先不得已假意投诚刘豫,将兵权暂交张玘执掌。刘豫派遣推官祁宗儒劝说张玘降金,并许封张玘为“商虢顺州路兵马都监、同统制军马”。张玘丝毫不为高官厚禄所诱,将祁宗儒囚禁看守。当时,已暗中降齐的虢州(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宋将王倚,因宋商州偏将董震来找其议事,王倚自以为与董震友善,就和董震磋商加害张玘。董震伪装同意,暗地派人向张玘通讯。第二天,当王倚与张玘议事时,张玘理屈词穷,痛斥王倚,一声令下,将王倚拿下,将其和伪齐使者祁宗儒一同斩首,除掉了叛国奸贼。刘豫闻讯,命河南安抚孟邦雄、总管樊彦直,分离金人,统兵十万从洛阳直抵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准备进击张玘。张玘周密部署了兵力:派大将陈俊带兵五千守白马山(今洛阳市东北、亦名白司马坂),谢皋带兵五千守船板山(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南崤山主峰全宝山),梁进带兵五千守锦屏山(在今河南宜阳县城南),精锐部队全潜伏于要地。敌兵势不可当,张玘率主力部队三千精兵在长水东关正面迎击,三路伏兵一齐响应,齐金联军大败。张玘率轻骑乘胜追击,一昼夜飞驰三百余里,黎明攻进洛阳城内,孟邦雄负隅顽抗,樊彦直狼狈逃窜。张玘因功提升为霸州(今河北霸县)防御使。 绍兴三年春,董先寻机从齐返回,张玘毫不居功,立刻奉还兵权,退就原职,遭到军民的崇敬。那时,宋京西路安抚制置使翟兴巳死,承袭父职的翟琼将张玘的抗金事迹呈报朝廷,宋高宗实封张玘为武翼大夫、果州团练使、河南府孟汝唐州马步军副总管。之后,张玘在唐州(今河南唐河县)、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一带,同金将阎锐等展开激战,唐、邓之战,杀获敌兵千余。不久,宋高宗颁下诏令,张玘和董先一路同行来京,被授官神武后军统制。他还随同抗金名将岳飞出击金兵,英勇奋战,收复了东京汴梁以西的信阳、襄阳等六州。其间,张玘镇压了钟子义部的洞庭湖农民起义军,被封为拱卫大夫。后来张玘诛杀叛贼王倚等的功劳上闻,高宗诏付国史馆,将张玘事迹载入国史,并晋封其为亲卫大夫。 绍兴三十一年9月,金主完颜亮率军60万大举南侵,南宋军民奋起抗击。次年,任御营宿卫前军都统的张玘,率兵屯驻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金军主力进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企图由海道进取宋都临安。宋高宗急调张玘会同镇江都统制张子盖,一同援救海州。当两军抵达海州郊区时,金人已将海州重重包围,“环城数十匝,矢石如雨”。张玘在海州城北三里处恶战,亲率精骑猛冲敌阵,亲手斩杀敌人首领及兵将数十人,杀获金兵数以万计。海州之围遂解。金兵仓皇溃退之时,张玘不幸被流矢射中,血染征袍,舍身沙场。张子盖将张玘杀敌舍身之事上报,宋高宗赠张玘为正任察看使,赐谥“忠勇”,并封官张玘后代九人。 宋孝宗即位后,于隆兴元年(1163)下令在张玘牺牲的海州树立祠堂供奉神主,并追赠张玘为清远军承宣使。张玘之子,名张世雄,长期随父身经百战,史称其“骁勇英烈,不避艰险”。隆兴元年,他跟随大将张浚北伐金国,牺牲于“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之战”,宋孝宗追赠其为武节大夫。张玘父子,一门双烈,墓在渑池县北部南村乡的桓王山下,爱国英魂,长眠故乡,千秋之后,供人凭吊。(杜建成) 杨彬 杨彬,字文质,元末渑池县人,为东汉太尉“关西夫子”杨震的后嗣,祖居虢州静恭里(在今灵宝市豫灵)。祖隶兵籍,以才干荐辟,明敏果敢,能自奋起。初任史参府刑曹掾枢密,执掌兵选,审明礼制,分别姓氏,停息妄自惹起的诉讼,使袭任军职的人没有遗憾。上司以杨彬有才干,升任其为中书掾,当时司天监内官员间有一件诉讼疑案,任司天管勾的官员状告日官有干犯律令、违犯国度重忌的大罪--在葬人时用了占卜,有关司法机构耐久审问不决,于是皇帝就命集贤院、翰林国史院、太史院等协同会审,拟定官员受牵连被贬职者达12人,由中书省集中合议,杨彬固然职微,却坚持为无辜受牵连者平反,持说中正,契合理法,最终其意见得以采用,12人都得以免去牢狱之灾,官恢复职。杨彬也因而声名显著,历任工部主事、枢密院都事、工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阅历、枢密院郎中、礼部礼曹判官等低级职务。后升任宣徽院同知,掌供玉食,成为正二品的大员。不久,任两淮都转运使,执掌淮河的漕运事务。又改任内宰司司丞,掌管宫廷内部事务。后任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其秩由承直郎、承德郎、奉直郎,连续迁至奉政大夫、朝散大夫。赠知陕州、飞骑尉,管理一道之审狱、纠劾及军政等事务。逝世后追封洛阳县男、弘农郡侯。祀于乡贤祠。杨彬为其族葬世茔而立墓碑,碑由杨彬于元统三年(1335)托礼部尚书孛术鲁翀撰文、元代大书法家巎巎书写,碑载了弘农杨氏的家世,为中国现存的弘农杨氏诸碑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其墓地俗称“将军坟”,在今渑池县英豪镇沙村,为世界弘农杨氏朝拜祭祖的圣地。(杜建成) 许氏世家 明代灵宝县有焦、彭、许、何四大家,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分别寓居在李曲、下坡头、梁村和东古驿。焦衍丰官鸿胪寺左少卿,彭范官户部给事中,何钧官户部侍郎,唯许氏一门四尚书,世人以为显赫,俗赞同天官。 许威为元代金吾卫上将军、河北等路汉兵马都元帅,佩金虎符。西征时,过灵宝梁村里,爱其山水之秀美,风土之古朴,遂卜居为家。许威被尊为梁村许氏第一世,下延各代为本(元代百户)、玉(号一斋,元代百户)、五(号四山居士)、九(妻何氏)、仕信〔生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妻为元阅历陈钦之女〕,传至第七世许实。 许实,明初叶人。以孙进贵,赠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以曾孙讚贵,加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妻焦氏,赠淑人,生聚。 许聚,字德盛,号谦斋。以贡士任安定县(在今甘肃省定西境内)教谕。天性正直,教人有方,安定科目日盛,后改教丰润(在今河北省境内)。治家严整,三世同堂。以子进贵赠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后以孙讚贵,加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妻何氏,赠淑人,生进。 许进(1437~1510),字季升,号东崖,体貌魁伟。10岁随父在安定读礼经。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中举。以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监察御史,七月居父丧。五年授浙江道御史。翌年丁母忧。继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善辩疑狱,人称神明。分巡辽东。弘治元年(1488)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以劾太监石岩,左迁兖州府(今山东省兖州县境)。七年任陕西按察使,复为右佥都御史,十一年巡抚甘肃。收复哈密,加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升户部右侍郎,转左侍郎。正德元年(1506)起为兵部尚书,复转吏部尚书。因宦官刘瑾专权,编造口实,许被免职。待刘瑾被诛,使进复官,进已逝世,赠太子太保。嘉靖五年(1526)谥号襄毅公。妻高氏,赠一品太夫人。生有8子,二子诰、三子讚、八子论均官至尚书,故世赞同氏父子四尚书。 许诰(1471~1534),字廷纶,弘治八年(1495)与弟讚同举于乡。十二年中进士,任户科给事中,进刑科右给事中。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父进为兵部尚书,按惯例,大臣子不得居言职,改为翰林反省。刘瑾忌之,谪全州(在今广西境)判官。五年居父丧归家。瑾败,起为尚宝丞,又因病归里,家居授徒讲学。嘉靖初年,召为南京通政参议,改侍讲学士,升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十一年(1532)任吏部右侍郎,年底升南京户部尚书。当此,其弟讚亦任户部尚书,兄弟并职两京,乡里以为光彩。卒于任所,赠太子太保,谥号庄敏公。著作有《通鉴前编》、《图书管见》、《道统源流》、《诗考》、《易参易余》、《春秋意见》、《中庸本意》、《太极图论》和《性学篇》等,学者称为函谷先生。 许讚(1473~1548),字廷美。孝宗弘治九年(1496)进士,任大名(在今河北省境内)推官,和其父进一样也以辩疑狱知名。十五年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正德元年(1506)改任翰林院。因其父被宦官刘瑾所诬,讚受牵连,贬为山东临淄知县。瑾败亡,讚升浙江佥事,又任副使,巡视海道。后任浙江左布政使。嘉靖六年(1527)召为光禄卿,历任刑部左、右侍郎,八年为刑部尚书,十年改为户部尚书,不久又被任为吏部尚书,并兼文渊阁大学士。讚虽居相位,但因奸相严嵩擅权,且年事已高,老不得志,就一再上疏乞休,被免职归里闲住三年病故。三十一年帝知其死,下诏复其官,赠少师,谥号文简公。在《明经世文编》中,选入许讚五篇奏疏,有《陈言六事疏》、《覆盐法事宜疏》、《覆议盐法疏》、《议防虏事宜疏》和《正国曲明选法以便恪守疏》等。今郑州市北黄河花园口,相传是由讚所营造的许家花园因循而得名。 许论(1495~1566),字廷议。正德十四年(1519)举乡试,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出任顺德(在今河北省邢台境内)推官,升兵部主事,复转礼部。幼年曾从父遍历边境,尽知关塞攻守,因著《九边图论》,明世宗颁付边臣议行,论以兵家知名。十九年由尚书郎进南京光禄少卿,升南京大理寺丞。进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抚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境内)。进右副都御史,出抚山西。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因严嵩父子弄权,论被夺官闲住。嘉靖四十五年冬十月,自理丧具端坐而终。隆庆元年(1567)复官,谥号恭襄公。妻河东李氏,封一品夫人,生独子倓. 许倓,字静夫。以父任侍郎恩荫官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户部郎中、湖广衡州知府。政暇间,辑许氏像谱赞传。万历十五年(1587)作《四公像谱序》. 许鞙然,诗之曾孙。祖父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任职陕西。父茂梃,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任山东济南府通判,鞙然为庠生。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所作《重修四公像谱引》中说,许家世谱旧刻甚悉,但值兵燹乱离之后,旧版已成灰烬,前籍既失,后牒莫纂,于残篇中搜得家谱旧册,依规式综人,重刊新版。这就是传世至今的《灵宝许氏父子四尚书图像》. 许浩然,字崧居。论之曾孙。祖父倓,父茂橓。荫授锦衣卫正千户。累获奇功,历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保,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加赠太子太傅,赐玉服。因忤权贵,致仕归里。 清代光绪二年(1876)《灵宝县志》载梁村许氏知名者38人。封建社会官制,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因循于周朝的天、地、春、夏、秋、冬等六官。许家父子四尚书中,有三人做过相当于天官的吏部尚书,人们就俗称其为梁村许天官。许氏家族在灵宝的传说极多。(张一) 范敏 范敏,明代初年阌乡人。博通经史,出名乡里。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举秀才,任户部郎中。洪武十三年升户部尚书,直言敢谏。引荐耆儒王本等,皆做四辅官。十四年,太祖以徭役不均,命敏编造黄册。范敏拟议,以临近的一百十户为一里,从中推举丁多田多的十户轮番充任里长,余一百户分十甲,每甲十户,轮番充任甲首。每年以里长一人带领十甲的甲首应役,称为当年。十年轮番一遍,称排年。自此,里甲制度沿用不废。一次,丞相胡维庸宴群臣,一盘金红软柿,宾主品味赞不绝口,敏则说,此物实非稀果,若到敝乡秋风起,树下落果濡如泥,猪狗皆不闻。惹怒胡相,面君旨斩,敏以刘伯温奏请减罪,削职为民。(焦兴华) 曹端 曹端(1376~1434),字正夫,号月川,渑池窟陀里(今仰韶乡曹滹沱村)人。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明初理学之冠”的大学者。 曹端生活在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之际”。祖籍山西平阳府曲沃县阎村,本姓杨。其五世祖杨嗣过继给舅父曹家,其父杨敬祖迁家至渑池窟陀里(今曹滹沱村)。母邵氏生第三子,因梦“修竹之祥”,给他取名叫“端”。曹端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5岁时,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竟画地讨教父亲,其父竟被问倒。曹端8岁入里学读书。15岁后,曾从事农耕,业余苦读,“座下着足处两砖皆穿”。构一书室,自名曰“勤苦斋”,以陈经籍。17岁时,他已博学多才。18岁,他成为县学秀才,开端专习儒业,“师事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古,其时打下深沉的儒学功底,“博通五经”. 明建文三年(1401),曹端代理渑池县儒学事。由于前任的文书“不如式”,误将曹端下于监狱。曹端恬然自如。不久事情水落石出。建文四年,他奏请渑池县令毁掉专以迷信诈骗大众的“淫祠”百余间。永乐六年(1408年),曹端做《夜行烛》一书以规劝信佛的父亲。他以为:“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释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当年,他参与了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参与了京城的会试,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州里主管学务的官员)。永乐十六年,曹端的父母相继逝世,他回渑池守丧,庐墓三年。霍州诸生不远千里,“多就墓次受学”,新安、渑池等地很多学子也跟随他到墓所受学。永乐二十年,曹端补任山西蒲州学正。洪熙元年(1425),曹端到吏部考绩,霍、蒲两州争上章留任,复任霍州学正,先后在霍州任教十六年。其间,曹端以其学术和德行名闻朝野,于宣德元年(1426)、宣德四年和宣德七年三次掌管了陕西乡试。 曹端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讨。理学以“理”或“天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宋朝是理学展开的鼎盛时期。自周敦颐后,程颢、程颐、朱熹等名家辈出。元朝理学式微,至明初程朱理学渐趋湮没,成为“绝学”。曹端“首起崤渑间,倡明绝学”。曹端在从政前,就上追宋儒周敦颐,取法周《拙巢赋》之意,名书室为“拙巢”。到霍州仍以“拙巢”匾其寓室,“以示不忘其初之志”,把倡明理学作为终生斗争的目的。 曹端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宗朱熹,推尊太极。他以为“太极”是“理”是“道”,是事物的本源。固然理学是唯心主义体系,但曹端的这种世界一元论观念却是唯物的。曹端独辟蹊径,展开了程朱理学。由太极而尊宋儒周敦颐为理学之开创者,学宗朱熹,以理来疏释太极,却反对朱熹的太极“不自会动静”、“理乘气”等说法,以为太极自会动静,提出了“理驭气”说,认识到太极(理)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辟邪”倡道,躬行理论。曹端20岁左右得宋儒谢应芳的《辩惑编》,认真研读后说:“道在其中矣”,毅然以斯道为己任。曹端是理论之儒,他从儒家正统立场动身,屏斥佛教与道教,反对“一切虚浮、巫觋、风水、时日”等封建迷信活动。曹端为学刻苦专注,躬行理论,注重学问和品德双修,曹端在霍州十余年,修明正学,得到四方学者士人的敬慕,“闻风来学者数百人”,“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霍州学者李德见到曹端后,对学生说:“学不厌,教不倦,是曹子的盛德啊!”以为“得经师易,得人师难”,曹端知古今,达事故,后学很少有赶得上的,是真正的“人师”,于是避席不在霍州讲学。曹端知道后,虚怀若谷,让学生们挽留李德一同讲学。在灾荒年间,他还积极倡导赈灾活动,救活了不少劳苦百姓,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注重教化,注重“预养”,说破孔颜之乐。曹端主张以于心上做功夫,倡导“事心之学”,注重心之未发时的“预养”功夫,以“诚”、“敬”二字涵养其心,修身养性,暗合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朱熹排斥心学功夫,曹端能兼收并蓄,这一点为晚明渑池的另一理学家张信民所发扬宽广。曹端以为“孔颜之乐是仁者之乐”,能修身的仁者“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为学者“说破”了孔颜之乐,为孙奇逢等后世理学家所称誉。 曹端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理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明代陈建在《通纪》说:“本朝武功首推刘诚意(即刘基),理学肇自曹静修(曹端)"。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明代醇儒以(曹)端及胡居仁、薛瑄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明史·曹端列传》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可见评价之高。 曹端在为政方面,也颇有建树。曹端除了勤奋从政外,首倡“公廉”说。其弟子、西安府知府郭晟向曹端讨教为政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服吾公。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结论。所以曹端倡导的“公廉”二字竟成为明清两代之官箴。公廉说,在树立三个文化的今天,仍有着深远的理想意义。 曹端终身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孝经〉述解》《四书详说》《性理文集》《夜行烛》《拙巢集》《存疑录》《训蒙要纂》《家规辑略》《录粹》《尤文语录》《理学要览》《儒学宗统谱》《周易乾坤二卦解疑》《月川语录》等。清代张璟集曹端遗文八种,合刊为《曹月川先生遗集》. 明宣德九年(1434)9月,曹端病死于霍州学正官署。诸生为之服心丧三年,私谥其为“静修”。霍州人“罢市巷哭”,连儿童也都流泪哀伤。曹端为官清贫,无力归葬,权葬霍州。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翰林学士黄谏捐资,才将曹端迁回渑池曹滹沱村安葬。至今曹端墓尚存,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明天启七年(1627),熹宗其谥号靖修,清咸丰七年(1857),下诏以曹端入祀于孔庙。(杜建成) 任佐 任佐(1385~1453),字廷辅,卢氏张麻人,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十一月二十一日,景泰元年(1450)进士。童年读书常以忠义自勉,做事认真,以理服人,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江南、陕西巡按,曾率兵平定石城之乱,有功朝廷,封佐加官至爵为一品。 任佐为官清廉,处事俭约,死后葬于卢氏。(张卫东) 戴珙 戴珙,(生卒年不详)字廷璧,明初渑池县南村人。其父戴振,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举人,任山西怀仁县知县,赠福建道监察御史,有惠政,县内为其立折桂坊。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珙和其弟戴琰(曾任鱼台县知县)同时考中举人,为渑池历代所无,一时传为佳话,县内为其立兄弟联芳坊,以旌表举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监察御史,为都察院收属官,品级为正七品,职位很低,但却职在纠劾有司,辨明冤枉,权益很大。明英宗天顺年间,巡按真定,发现总兵石彪依仗权力,飞扬跋扈,多有不法的事情。就向朝廷弹劾了石彪。因石彪之叔是反对明英宗复辟的著名大将石亨,所以戴珙反而被贬为博野县(在今河北省)知县。当时,呈现了一次稀有的大风,居然震摇了皇宫的殿宇,迷信的明英宗很是恐惶,朝中正直的大臣趁机上书说,斥贬戴珙,干犯了“天怒”,英宗马上将戴珙召还,官恢复职。不久,英宗命戴珙整理在北京的兵营。当时兵营军士,多为在京权要非法役使,护卫京城的力气,反而成了私人的保镖,构成兵营纪律松弛,战士凭势,多有犯法的事情发作。同时,此事也滋长了朝廷官员的糜烂。戴珙经过细致调查,查明了在京城拱卫的三千兵营中被权要役占的战士,全部上奏皇帝明令遏止。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恩县(在今山东省,治今平原县恩城镇)县民刘甫聚,借佛教名义捐献化缘,妖言惑众。有个僧人秘密上奏了朝廷,明宪宗下旨让都察院审理案件,牵涉到无辜僧人三百名。这些僧人全部被押送到了京城,经戴珙审理后,就上奏皇帝,力辩僧人无罪,最后僧人都得以释放。最后,戴珙以政绩卓著,不时升迁,最后官至山东左布政使,成为一方大员。以年老致仕,返回了家乡渑池。县内为其立方伯廉宪坊。渑池旧有八景,历代诗人多有吟咏,常常每景一诗,或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为五言、七言律诗,八首为一组,其中单首不乏佳作。但八首皆佳者则只需戴珙所做的七律,其八景诗气度恢宏,属对精密,借景生情,喜闻乐见。兹录其一咏“盟台夕”,以见其文采风流:“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戴珙逝世后,县内祀于乡贤祠。戴珙一家自戴振为书香世家,科举不时:其孙戴楩,明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十七年(1538)进士,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官至广西都指挥司佥事。戴楩之孙戴至,恩贡生,任郑州训导。(杜建成) 耿九畴 耿九畴(?~1460),字禹范,卢氏县城大庙巷人,明永乐末年进士,宣德六年(1431)任吏部给事中。正统元年(1436),两淮盐政久乱,被引荐任盐运司同知,掌管管理两淮盐政。上任后,他痛革宿弊,列条上奏亟办之事5件,均被朝廷制为命令。后母丧去官,盐场百姓数千人赴官府恳留。 正统十年正月,九畴被起用为都转运使。他生活俭省,读书废寝忘食,勤于理事,卓有政声。他一度因事受诬害,触及属吏,旋即得以昭雪,留朝任刑部右侍郎,正三品。屡辨疑狱,无所屈挠。礼部尚书章瑾触法当贬,他依法而断,并力驳章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一伙的污蔑之词。凤阳遭灾,起事者甚多,九畴奉诏前去安抚,奏留威武、飞熊诸卫军耕守凤阳,招回流民七万户,境内安定。 两淮自九畴离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1450),朝廷仍命九畴兼理,并兼管江北诸府。景泰三年三月,九畴镇守陕西,都指挥使杨得青等私用兵卒,九畴劾之,明代宗诏令依法处置,且命诸边将如有再犯者,均照此严惩。边将央求增加临洮(在今甘肃省)卫戍兵力,九畴上言:“边城士卒并不缺乏,将帅若能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被代宗采用,边民春夏出塞耕作,秋冬则徙入塞。九畴上言:“遏止边民入徙,有被寇掠者,治守帅罪。”亦被采用。景泰四年,九畴转任右副都御史,正三品。时有旨购羊角饰灯节,九畴谏止。他还上书请帝展开儒学,公平赏罚,选择守令,简约将帅,以消弭灾异。均被采用,帝令九畴优先报告。 天顺元年(1457),九畴在京师议事,帝对侍臣说:“耿九畴是正直的人。”遂留为右都御史正二品,执掌都察院,担任纠劾所属百司。时罪人囚都察院狱中,不给米。九畴上言,乃每日给米一升,遂制为令。九畴久居朝廷,对朝中积弊有较深认识,遂奏谏“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是年六月,御史张鹏等劾石亨、曹不祥。石亨等宣称受九畴指使,遂一并下狱,后贬为江西布政使,旋调任四川。次年,礼部尚书一职空缺,帝征求李贤的意见,李贤言:“若论老成清白正直,没有能比得上耿九畴的。”他被召入朝,帝念其年迈,改授南京刑部尚书。 天顺四年(1460)卒,谥号“清惠”。(李啸东常林静) 耿裕 耿裕(1429~1496),字好问,耿九畴之子。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进士,卢氏县城大庙巷人。任户科、工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任反省,泗州(在今安徽省泗阳县境)、定州(在今河北省定县)判官。成化元年(1465)任国子司业,后任祭酒。他为人坦率正直,谙习朝章,处置政务以理以法。他采集古代诸侯贵族言行可做教材者,编为书,授课于伯侯弟子,帝闻而称善。后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三品;吏部尚书正二品,又调南京礼部任职,转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弘治元年(1488)任礼部尚书。时皇室、官府的祭享费用和官吏们的相互宴请酬酢,无不奢华侈糜,加上灾害频繁,人民担负繁重,耿裕逐一条陈,倡导俭省,被帝采用,浮糜之风有所改动。光禄寺掌管宫廷侍卫,以供费缺乏,请用太仓银两补偿,耿裕狐疑其中有弊,上奏皇上,诏令严厉检查防备,帝皆采用。南京守备中官请增加奉先殿供祀物品,裕等加以遏止。当时有很多番邦僧人在京师给宫廷官府做斋戒超度的佛事,他上奏皇帝,只任用乳奴班丹等15人,令其他僧人离京返乡。但番僧多潜匿京师,不久又相互招引,斋醮之事复兴,耿裕极力谏诤,驱赶其大批离京。一次,吏部尚书依内宫的旨意,把管理工匠的李海升官,耿裕不顾数次谪官入狱之苦,挺身而出,以朝廷曾有“文人不经礼部引荐而得官者,移交法司治罪”的明训,力排众议,但终未得到纠正。时撒马儿罕及吐鲁番进贡狮子。耿裕等奏,狮子无足珍异,请阻之,帝纳之。后耿裕接王恕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耿裕任监察官多年,从不因个人的爱憎,世俗的毁誉行事,必以被监察者的德政为依据,奖罚公平。他自奉恬淡,父子两世为官,家业却十分萧条,声名功德为时人所称道。 弘治九年(1496)卒,赠太保,谥号文恪。(李啸东 常林静) 何濬 何濬,明代中叶灵宝县东古驿村人。宪宗成化七年(1471)以举人任象州(今广西象州县境)知州,后改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知州。赵州为京畿,有宦官数侵夺民田,濬抗疏于朝廷,还田于民。升任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境)知府。在任期间,曾修复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书院,延请名士胡仁等设教,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因其子钧任侍郎官,赠濬为中奉大夫赞治尹,后又加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焦兴华) |
网络编辑:梁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