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儿女长大后,一般会另立门户过自己的小日子。在林州市刘家庄却有这样一个大家庭,兄弟三人相继成家后,三十余年却不分你我,收入归“公家”,支出靠“分配”,一直其乐融融地吃着“大锅饭”。
如今,靠着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和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个同吃一口“大锅饭”的大家庭子孙孝顺、妯娌亲和、家风温良、团结互助,令街坊邻居羡慕不已。
老“掌柜” 好榜样
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李顺勤生于1933年,今年81岁,育有三儿一女。走进他家客厅,墙上悬挂的一米见方的全家福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一共59个人,就这人还没拍全呢。”他大儿媳闫玉芬见记者惊讶的表情连忙介绍说。
李顺勤年幼时家徒四壁,七岁时逃荒山西;十几岁就开始做推车工;二十四岁巧遇太原市政工程局招工,经过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工队长;五十岁时嗅到改革开放的商机带着儿子们组建了一支二百多人的建筑队走出太行山;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家庭依靠勤劳、智慧和团结,率先成为万元户,1987年就盖起了刘家庄的第一幢小洋楼。
李顺勤老人告诉记者,他弟兄四个,他是老大,在他和老二相继成家后,他的老母亲按照农村风俗给他们分了家,但他的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因为他喜欢热闹,他就想着等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一定要跟他们一起生活,绝不分家。
据知情的街坊邻居回忆,以前李顺勤四个兄弟分家时,家里还有900元的外债,他做为老大不但把家里的房子留给了三个兄弟,自己一间都没要,还背起了家里400元的外债。李顺勤的阅历和人生态度,让街坊邻居和他的子女耳濡目染。
老李不但对自己家的兄弟好,跟邻里也相处和睦。“有一年下大雨,老李家收的麦子没干晒外面。俺村的人一看,他家的人都在外面忙没办法及时收麦子,村里男女老少57人自发组织帮老李家收了麦子送回了家。现在,他家经营着林州至郑州的客车,只要是俺村的人坐老李家的车,老李家就不收车费。”门口的邻居说。
“糊涂账” 促和谐
现在,李顺勤和他的儿孙们生活在一个院子里,同吃同住已有30余年。儿子们在外打拼挣钱,儿媳们则轮流做家务,虽已不用老人亲自外出“上阵”,但是儿子们在外赚了钱都交给老人,然后再由老人统一分配,他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大掌柜”。
李顺勤说:“管理这个家庭,很简单,一是责任明确。二是孩子们的听话和孝顺。”李顺勤介绍说,三个儿子主外,媳妇主内。儿子们在外赚的钱每天都上缴到一个共同的地方归大家庭,由他统一掌管。儿媳们一个月轮流每人做5天的饭,另外,他还专门给儿媳们开了个小型加工厂,也是一个月每人轮流上5天班,这样她们还有5天的假期,加工厂的收入三个儿媳平均分配。就这样,各司其职,谁都有事情做。
三兄弟则不约而同地表示,之所以能做到收入归“公家”,花销靠“分配”,三十多年不分家,这都是相互信任的成果。经营事业的每一单收入,花销出去的每一笔钱,兄弟间都彼此相信。
大儿媳闫玉芬说:“我们妯娌经营加工厂的收入,没人监督,全靠个人自觉,每月到月底三人把各自收的钱一合计,除缴了电费外其余平均分,从没在这事上有过矛盾。”
“作为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付出,不能斤斤计较。”李顺勤说,孩子们从不过问钱的问题。其实,管理一个大家庭,除了考虑一碗水端平外,就是不能太较真。否则,家就不像个家了。
李顺勤的这笔“糊涂账”,让这个家在秩序中多了一分温情。
好家风 代代传
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从古到今,都是人们认为最难处的关系,也是让众多家庭头疼的事。而李顺勤老人的爱人在世时,李氏家族,3个儿媳妇、1个小姑子、1位老婆婆5个女人不但没有上演过婆媳、姑嫂“大战”,反而相处得胜似亲母女、亲姊妹。
一位邻居说:“李顺勤的老伴儿有一次摔伤不能走路,只能在床上静养,4个儿媳女儿轮流伺候,端屎端尿,精心照顾,孙子孙女还给奶奶洗脚剪指甲,让我们这些老街坊羡慕的不得了。”
提起婆婆,儿媳们无不称赞。“婆婆总是设身处地地为我们小辈着想,将心比心,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婆婆好。在家我是大媳妇,家事上要放宽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村官李天成》上说,‘做人要吃亏,吃亏,常吃亏才行’”。李家大儿媳闫玉芬说。
李家三媳妇说:“都说妯娌、姑嫂之间矛盾多,但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真没有红过脸。”妯娌们一致认为是母亲榜样树立得好。她们说,先前祖母卧病在床多年,婆婆对祖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她们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现在俺弟兄的4个女儿都已出嫁,在婆家个个都招婆婆待见,都说这样的儿媳比闺女还亲。俺弟兄的4个儿子们从小关系就很好,没生过气,现在都快到成家的年龄了,冲着俺家这好家风,都不愁娶媳妇。”大儿子李建增骄傲的说。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建增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快结婚了,准儿媳也来过家里,基本认可他家的家风。他孩子还跟他开玩笑说:“在一起住挺好,就是不知道俺媳妇能不能端动咱家那口大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