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卫为演员们说戏
阅读提示丨2月20日,由周红卫执导,根据伊川县彭坡镇智沟村党支部书记智灿彪真人真事改编的《廉政走进新农村》微电影封镜暨首映式在伊川县电影院举行。
一个只读过小学5年级的导演,一个为了买设备让家里揭不开锅的导演,一个拍戏不用剧本全凭现场发挥的导演,一个从地道农民变身影视经理的导演。中国第一农民导演周红卫在8年时间里,完成了10部电影电视创作,成为朋友及影视界小有名气的“土”导演。
2月20日晚7点30分,微电影《廉政走进新农村》封镜暨首映式准时开始。
据悉,该电影是在2013年10月29日开机拍摄,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拍摄,终于在2014年2月20日封镜并举行首映式。演员都是周红卫根据剧情需要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电影是根据智灿彪的真实原型改编的,并体现目前新农村农民积极的生活状态。”周红卫介绍说。
为圆儿时梦,他拿起摄像机拍电影
1966年,周红卫出生在河南省伊川县,从小他就喜欢戏曲电影。“小时候,只要听说有电影看,不管路途多遥远都会去观看,而且会到县城的厂矿、学校、单位去打听放映的消息,漏掉一场电影就觉得很可惜。”周红卫说。
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电影结下了情缘。“有天电视台到村子里拍录像,听说电影里的东西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呈现给大家的,我就使劲往里挤。”周红卫表示,当时就想着自己也能出现在屏幕上,“个子比较瘦小,大家都争着看热闹,好不容易挤进去又被大家挤了出来。”周红卫很无奈。
“为了能在电视上露个脸,我从村里追到县里,而且一直等到电视节目演完,也没见到自己的身影。”周红卫说,当时就有一个想法“长大了我也拍电视,我说让谁露脸,谁就能露脸”。就这样,他有了拍电影的梦想。
1989年,因为家境贫穷,小学五年级刚毕业,就被迫跟着父亲在生产队搞运输,后来越做越大,慢慢发展成三轮车、小货车。2001年周红卫又开了个停车场,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几年下来,手里有了闲钱。儿时拍电影的梦想再一次“泛滥”,“转手停车场,购买设备拍电影。”周红卫的想法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反对。“我当时脾气很倔,自己想干的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困难都会去做。”周红卫说。
2003年,他利用赚的钱买了第一台价值3000余元的摄像机。“机器买回来后,家里只有我一个人高兴,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整晚上都抱着那台摄像机。”周红卫说,当时几乎是把家里能用的钱都用上了,连吃饭都面临着困难。
“我天天跑着练习摄像,田间地头,河流树木,就是地上的蚂蚁我也会对着它们拍半天。而且还会购买相关书籍来研究学习。”周红卫对记者说,练习了3年后,终于在2006年的时候,再次购买了一些摄影器械,拍摄了第一部电影《悲欢离合》。
“家人及周围朋友听说我要拍电影都表示极力反对,‘你买摄像机玩玩就行了,现在又要拍电影,哪里见过农民拍电影的啊,家里的钱你是不花完不死心。’妻子劝我说。”周红卫表示,第一部电影没经验、没演员是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朋友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当演员,只好发动身边的家人和亲属来演,没有经验边摸索边拍摄。”提起第一次拍摄,他很无奈。
创作来自身边的生活,8年拍了10部电影
“老周可是我们这儿的名人,没想到一个农民还能拍电影,而且他拍电影从来不用剧本,需要哪些内容,都是现场口述给演员。”一邻居对记者说,平时没事就喜欢看他拍电影,原以为不拿剧本是瞎演,没想到还能拍摄出这么好的电影,“现在还真佩服他”。
“剧本会束缚我的思路,而且有什么地方不合适还要改来改去,口述给演员,很方便快捷。”周红卫表示,只要不偏离主题方向,拍摄过程中他会随意想出新情节。
据了解,他拍摄的电影情节都是发生在农村的事情,而且演员都是当地的农民,很少请专业演员来演出。“农民虽没有学过演戏,我们经过简单的指导,就能很自然地演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最好的演员。”周红卫说,而且现在对演员的选拔也越来越严格,“从原来的没人演,到现在的挑演员,我走得很辛苦,但也很踏实。”他说。
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周卫红已经拍摄完成了包括《廉政走进新农村》、《悲欢离合》等在内的10部电影。“拍摄完成的作品回过头再看,当初遇到的困难都不值得提。”周红卫表示,电影每次放映都能得到大家的一致共鸣,而且受到了教育。“因为我拍摄的题材,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他说,“这就是我特有的拍摄风格。”
周红卫表示,因为他就是农民,从哪里表现最感人,哪些情节能感动人他能把握得很好,所以能受到大家的认可。自从第一部电影放映后,受到大家的好评,他更坚定了儿时的梦想。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及其他省级电视台纷纷赶来采访这个农民导演。周红卫本人更是得到了“中国第一农民导演”、“全国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