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社会新闻 -> 内容
“南征北战”的技术尖兵[图]
2015/8/17 23:10:12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卢沟桥上空的炮声打破了华北地区的平静,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热血青年纷纷投身抗日队伍,即使是在敌后兵工厂,将士们也时刻准备着退敌报国……”近日,记者在三门峡市老干部休养所见到了八路军老兵邵立厚,今年95岁的他精神矍铄,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为记者讲述抗战往事。

  1920年,邵立厚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一家人过着清贫而平静的农耕生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开始向山东进犯,翌年,邵立厚所在的东阿县也被日军攻陷。“当时我只有十几岁,正在家干农活,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了炮火声。日本人很快进村了,在村里修了炮楼,土匪也趁乱闹得厉害,经常向老百姓要粮要钱,很多乡亲不得不外出逃命。”邵立厚说,正在村民陷入困境之时,他听说八路军的队伍来到了村子南边的梁山,在那里建有手榴弹工厂,便立刻萌生了参军的想法。

  不久后,邵立厚得知同村有人在附近的手榴弹工厂工作,便跟随着加入了抗日的队伍。工厂内有铸造班、木工班和装配班,邵立厚被分配到装配班。他从学徒开始做起,逐渐学会了黑火药的配比、引信的制作和碾压炸药的方法。“一斤火硝、二斤硫磺、三斤木炭,混合后用酒喷湿,再放在碾子里压,一年下来能压百十斤火药。后来我们还摸索着把旧报纸卷起来,搓得很细,做成手榴弹的拉线……”邵立厚清晰地回忆起当年制造弹药的“诀窍”。因为认真,他进步很快,1939年,工作表现优异的他填写了入党申请书,1940年,邵立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战争初期,邵立厚跟随部队先后前往东平县、范县、滑县等地,冀鲁豫军区成立后,他在位于山东与河北、河南交界处的第三军分区炸弹所担任副所长。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炸弹所都设立在荒原、树林间,日本人在周围的县城、村庄里烧杀抢掠,但是由于炸弹所的位置隐蔽、地形复杂,他们大多不敢靠近。在日军人数增多的情况下,炸弹所在莘县、冠县等地几经迁移,邵立厚对当地的地形也了如指掌。

  1944年春,八路军某部计划攻打山东省原堂邑县北20多里地一个被日军占据的村子,但村口修建的炮楼成了部队进攻的一大阻碍。战士们连夜挖掘坑道,终于挖穿了日军修建的护城壕,直抵炮楼底端。炸弹所临危受命,邵立厚立刻组织人员制作爆炸装置:把手电筒上的小灯泡用玻璃割开,装上一点火药,确保灯丝不受损坏,再用蜡把灯泡封住,连上一根长长的电线,一根特制的电引信很快完工。“我们沿着坑道进入炮楼底部,放入大量炸药,把雷管和提前制作好的灯泡放在炸药上,沿着坑道把电线一直拉到洞口,等候命令。部队首长下令引爆,我把电线一通上电,炮楼就‘坐飞机’了。”邵立厚说,短短一个多小时,他们共炸毁两座炮楼,日军据点被迅速攻破,部队顺利冲进村子。

  1945年,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战士们激动得整夜难以入睡。邵立厚说:“得知抗战胜利了,附近村民也特别高兴,大家都走上街头游行庆祝、敲锣打鼓,特别热闹。”

  抗日战争的硝烟散尽,邵立厚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之后,他的工作地点几经变换,但一直在为部队效力。在湖北军政学校学习后,他随学校迁至河南信阳并留校工作直至1954年。

  采访中,邵立厚拿出了珍藏了几十年的军功章,“华北解放纪念”“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的字样依然熠熠生辉,诉说着老兵军旅生涯中的功绩。

  转业后,邵立厚被分配到洛阳专区纺织品公司工作,随着三门峡大坝开工建设,他调动至三门峡市原会兴镇刚成立的零售公司支援建设。1957年,邵立厚调动至三门峡市商业局工作直至1985年离休。

  如今,95岁的邵立厚每天都有看报纸的习惯,时刻关注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他时常给子孙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教育他们铭记历史。记者结束采访时,邵立厚注视着珍藏多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感慨道:“抗战胜利马上就要70周年了……”

 

  邵立厚讲述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作者:程倩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