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时政要闻 -> 内容
三门峡市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发展调查
2013/4/22 1:05:0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编者按  2月25日—28日,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深入我市,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推进“一高两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报告《跳出“资源陷阱” 创新引领转型》在省委政研室《调查研究》第3期上刊发。调研组认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对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现将报告全文予以转载。

  

  黑乎乎的煤炭通过提炼,生产出甲醇蛋白和脂肪酶,成为美食原料,附加值提升上百倍;氧化铝生产中废弃的下脚料,提炼出金属镓,成为稀有战略资源,年增加收益上亿元……这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经济半小时》栏目曾经播出的生动画面,也是三门峡转型发展结出的硕果。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三门峡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发展,强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一高”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峡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2012年,该市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五年前下降36.98%和69.95%,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五年前的2.23倍和2.5倍。一升一降标志着三门峡正摆脱传统资源型城市“高进低出”的发展模式。三门峡市转型发展的实践,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被评价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该市被授予“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

  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

  三门峡市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生产基地,其中,黄(黄金)、白(铝矾土)、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由于经济长期实行依托资源发展的模式,使其“资源优势”逐步演变为“资源陷阱”。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该市资源型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发展陷入困境;多年来粗放、低端的开采加工,使其黄金、铝矾土、煤炭进入了资源枯竭期,可供开采年限分别不超过5年、7年、30年;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一业独大,资源型初级加工产业占工业产业的70%。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三门峡市痛定思痛、痛下决心,决定主动转型、尽早转型、加快转型,着力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跳出“资源陷阱”、实现科学发展。

  (一)以创新明确转型发展思路。面对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开河南‘西大门’、实现‘启西’通畅”的重任,三门峡市委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三大战略定位”,以此相适应,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科学发展新路。一是加快“大通关”建设,构建经济转型开放通道。在黄河金三角四市率先建成中国三门峡海关、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三大通关机构,三门峡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加快推进“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为企业提供通关、报关、出关、验关和封关的“一条龙”服务。2012年,三门峡外贸出口备案登记企业达506家, 40家进出口企业实现外贸出口13869万美元,同比增长73.7%,增幅居全省第三,其中出口果汁突破1亿美元,成为河南出口额最大的食品项目,专用汽车出口跃居全省第二位。以“大通关”为基础,积极探索“黄河金三角”地区产业合作机制,努力实现规划同筹、交通同网等“八同”布局,建立了“一证游”无障碍旅游区,健全了无障碍新农合机制,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二是加快“大交通”建设,改善经济转型基础条件。抢抓国家支持三门峡改造提升地区性交通枢纽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蒙西至华中铁路建设指挥部落户三门峡,三淅高速灵宝至卢氏段、郑卢高速洛宁至卢氏段建成通车。形成以209国道、侯马至十堰高速、即将建设的蒙西铁路为“三纵”,以310国道、郑西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为“四横”的“三纵四横”交通体系,形成了连接“黄河金三角”、辐射“大西北”、融入“大中原”的区域交通高地。三是加快“大商贸”建设,调优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三门峡商务中心区已签约落地项目30个,完成投资20亿元,被确定为河南省三个商务中心区示范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湖滨广场为核心的特色商业区和核心商业圈,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丹尼斯等一批现代商贸企业相继入驻。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推进综合物流、食品冷链物流等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建成投资超20亿元的“金三角”建材物流港等大型物流项目,确立了三门峡作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地位。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与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发行五大银行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1075亿元。2012年全市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长22.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首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成功举办,三门峡被确定为中国特博会的永久会址。四是加快“大旅游”建设,培育经济转型支柱产业。坚持“以黄河景观为主线、黄河文化为内涵、文化山水为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以三门峡市区旅游极核为主的五个旅游板块。着力打造龙头景区,深度开发中流砥柱、函谷关、豫西大峡谷等传统景区,加强黄河公园、黄河丹峡等新兴景区建设,全面启动函谷关景区和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联合创建5A级景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精心打造虢国文化产业园、老子文化产业园、仰韶文化产业园,着力开发虢国澄泥砚、豫西剪纸、黄河奇石等十大文化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合作,倡导建立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探索三门峡与沿黄九省区的“9+1”合作模式,初步确立了三门峡黄河旅游核心城市的地位。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和28.2%。

  (二)以创新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出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十条意见》,实施“崤函人才计划”, 面向国内外引进万名以上人才,其中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专业技术关键人才1000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0000名。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研究中心49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5.2万人。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2家。2012年全市实施高新技术重点项目110个,完成投资298亿元。近3年新上重大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及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33%、45%、55%。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三门峡,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增长28.6%。恒生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丙尔金”清洁镀金技术,解决了氰化物污染难题,被广泛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被誉为镀金产业的一场革命,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目录。三门峡速达公司依托国内外43个科研院所,创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等科研机构,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增氧调压节能装置;速达纯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器、内置式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三大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1年国家环保部颁布的5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中三门峡占据2个,分别是恒生科技的“清洁镀金——丙尔金”和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高效生物发酵资源化技术集成与装备”,科技进步对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

    (三)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三门峡市的转型发展,并没有抛弃自身的矿产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而是一手抓高新产业规模化,一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该市以打造“‘郑洛三’工业走廊”为契机,重点围绕能源、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铝工业、煤化工和林果加工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推动传统产业由“傻、大、笨、粗” 变为“高、精、特、优”。该市先后关闭20多家小电厂和600多家小冶炼厂,关停小火电机组91.2万千瓦,淘汰90多万吨落后产能。2012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工业升级项目55个,完成投资187亿元,开祥化工1,4—丁二醇等29个项目建成投产。义煤集团利用煤炭生产出甲醇蛋白和脂肪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三门峡东方希望铝业公司,采用“离子交换法”,在氧化铝中成功提取金属镓,年产金属镓60吨,成为世界上镓产量最大的企业。富元果胶公司从果汁生产废渣中提取高附加值产品果胶及果胶铋,产品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

    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三门峡的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质量效益显著提高。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48.8亿元,增长1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7.7亿元,增长23.3%。三大产业态势良好,一产稳定增长,粮食总产6.6亿公斤,果品总产20.1亿公斤,烟叶生产保持全省第一大市地位;二产缓中趋稳,2012年在工业用电量下降7.6%的情况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三产强势迈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2亿元,增长15.8%,实现了“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的目标。

    (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前沿地位初步确立。三门峡立足中原经济区“西大门”的地理区位,依托中原、面向西部,对接周边、融合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变边缘为前沿,变守好河南“西大门”为打开、建好“西大门”。2012年,全市人均财政总收入4729元,比河南省和“黄河金三角”其他三市人均分别高出1239元和2137元;人均GDP达到5.1万元,分别是全国、我省和“黄河金三角”其他三市平均水平的1.34倍、1.70倍和2.15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8万元,分别是全国、我省和“黄河金三角”其他三市平均水平的1.57倍、1.99倍和2.79倍。《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表明,三门峡市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五位。

    (三)高新项目带动提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三门峡市实施“四大一高”战略以来,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60余个。2012年,全市221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3%。加快推进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10万吨铝合金铸件、骏通公司5万辆专用车、义煤集团1000万标方煤制气、速达纯电动汽车、恒生科技丙尔金等一批龙头项目。三门峡规划要在3—5年内形成黄金、丙尔金、铝及铝深加工、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和支撑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民生改善效果明显,幸福指数持续提升。2008年以来,三门峡实施涉及民生改善的亿元以上项目289个,多项民生指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投资12亿元,建成了“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三门峡国际文博城;投资2.5亿元,建成全省一流的中心医院病房楼;投资7亿元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如期供暖,投资2.3亿元的市外国语高中建成投用。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支出98.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4%和14.1%;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社会保险覆盖城乡,新农合参合率99.1%;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万套,建成8789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79%,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中原平安杯”,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连续两届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综治优秀市”称号。

    三、创新带来经验启示

    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三门峡市的创新实践,对我省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一)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河南大部分地方是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大家也都明白,依靠技术创新改变资源依赖是条有效途径,但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而便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缩步不前。与全省大部分地区比起来,三门峡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全市没有一个原部属科研机构,由于地处偏远原来人才又比较匮乏,但他们的态度是选准了路子,坚定信心走下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这方面,我省大部分地方要向三门峡学习,要真正树立起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要切实选好创新驱动合适的方法。在三门峡的各县(市)调研,突出感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三门峡的企业十分注重获取和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此,他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既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注重协同创新,建立的11个院士工作站居全省前列,多种重大技术成果是与省外有关单位合作攻关的结果;完善创新载体,加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坚持“以我为主”,取得了技术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由此我们想到,河南要想改变产业层次不高、经济效益不优的状况,就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环节的主动权、取得核心技术的所有权,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三)要全力打造技术创新的载体、平台。平台包括研发投入、研究机构、服务体系等创新平台,也包括技术成果应用的平台。三门陕院士工作站有的院士之所以一年中能有半年在三门峡工作,看中的就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平台。三门峡结合实际,积极打造五个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五个百亿元产业集聚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成为技术研发与生产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的平台。借鉴三门峡的做法,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等科技创新工程,汇聚各项创新要素,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分享到:
作者:□河南省委政研室 网络编辑:师宝华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