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五版 -> 内容
国际电影节为何选“他”做评委?
2014/8/5 21:51:34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在不久前公布的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名单中,三位华人评委的名字显得格外突出。除了著名演员陈冲在评委会主席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的钦点下,即将担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外,香港导演许鞍华将出任地平线单元的评委会主席,其新作《黄金时代》将作为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在威尼斯展映;曾夺得金熊奖《白日焰火》的制片人文晏也将出任“未来之狮”最佳处女作奖的评委。而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和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香港演员梁朝伟和导演贾樟柯也分别顺利完成了金熊奖及金棕榈奖的评委工作。

  第一位华人评委是谁?

  论起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华人评委的渊源,曾自编自导《柳堡的故事》的著名电影艺术家黄宗江是第一位。那是1983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首位电影节授权的中国选片人,余玉熙推荐黄宗江为柏林电影节当评委,“哈德尔主席建议我不仅要把优秀的中国电影推荐到柏林,还要请中国电影艺术家加入到评委的行列中。可是,当年我国电影界懂英语的艺术家是凤毛麟角,黄宗江先生算是难得的一位,因为评委是要用英文看片与交流的”。

  为何选“他”做评委?

  一般来说,电影节都会选择“嫡系”电影人来担任评委工作,比如文晏的导演处女作《水印街》就曾作为2013年唯一一部亚洲电影角逐“未来之狮”,2000年因《一一》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杨德昌在第二年就被邀请前往担任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获金狮奖的张艺谋则担任了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除了张艺谋外,李安、王家卫、巩俐等也都曾作为电影节主席,组织各项大奖的评委工作。

  华人评委会“照顾”华语电影吗?

  某部电影能拿奖,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起了化学作用,但影片本身的优秀品质才是最关键的。虽然电影人都表示不会因华人身份而对华语电影有所眷顾,可还是有很多令人欢欣鼓舞的巧合发生:1997年巩俐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王家卫凭借《春光乍泄》将最佳导演奖揽入囊中,传闻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极不满意,最后以和众人闹掰收场。2000年巩俐担任主席的柏林电影节,将银熊奖献给了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2005年吴宇森是戛纳电影节评委,王小帅的《青红》赢得评委团奖。面对劲敌侯孝贤《最好的时光》,吴宇森表示,王小帅胜在年轻创作者的身份。

  此外,还有1992年,张曼玉在张艾嘉担任评委的柏林电影节因《阮玲玉》斩获影后。1995年,李少红的《红粉》在斯琴高娃担任评委的柏林电影节取得银熊。1997年,蔡明亮的《河流》在宁瀛担任评委的柏林电影节获得银熊奖等。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93年,张艺谋担任柏林电影节评委,谢飞的《香魂女》和李安的《喜宴》并列夺得金熊奖。2007年,在张艺谋担任主席的威尼斯电影节,李安的《色·戒》又捧得金狮奖。不管张艺谋的推手作用有多大,但他和李安之间的电影节缘分有目共睹。

  (田颖)

分享到:
作者:田颖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