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河南 -> 社会 -> 内容
新郑七旬老人17年省吃俭用还债 三碗黄豆一世情
2014/8/24 11:16:50    来源: 郑州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今年3月9日,郑州日报率先刊发《七旬老人还债17年花书增:再苦不能丢诚信》的文章,报道了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老人花书增诚信为本,17年来省吃俭用,每月坚持回村还巨额欠债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8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对此事给予重点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像花书增老人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企业和群体。他们的故事充满正能量,值得我们一一挖掘、大力弘扬、用心传播。
  
  陈怀军说:他这一生,就干了两件事情,一是还债,一是报恩。
  
  今年,他还清了最后一笔钱,用他的话说:“心里终于有了个清静,就是死也心安了。”
  
  73岁的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的普通农民。8月19日,在初秋的阳光里,老人与记者聊起了往事。
  
  还清最后一笔债
  
  4月份的一天,登封市公路段退休干部崔国政在家门口意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就是陈怀军,是来还债的。
  
  陈怀军是村里第一个个体运输户,1996年时,一笔640元的养路费不能按时上交,他恳请当时在登封市公路段养路费征收处的崔国政代为交上。
  
  这笔欠款老陈从未忘记,近两年家境好了些,陈怀军每次从乡下来登封,都贴身带着600多元钱,但因崔国政退休,两人一直无缘见面。
  
  1985年,他向亲朋、银行借贷买了一辆大货车,梦想着用双手发家致富。谁知,命运多舛,他的货车接连出了3次事故,欠下10万元外债。1990年,被人打劫,头部中弹生命垂危。
  
  “我要不在了,一定替我还完账!”在郑州空军医院清醒后,这是陈怀军对儿女说的第一句话。经过抢救,老陈保住了一条命,但治疗费又借了8万多。
  
  2001年底,一个债主找上门来。老陈一再解释恳请宽限时日,但家里剩余的粮食还是都被搬走了。临近年关,妻女抱头哭泣的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之后,陈怀军也没有发大财,但是还债的念头没有任何动摇。二十多年来,还了李家还张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心里的包袱却越来越轻。
  
  崔国政代交的养路费是他的最后一笔外债。
  
  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登封持续闹饥荒,21岁的陈怀军背着家里最值钱的几捆粗布踏上了为全家人讨救命粮的路程。
  
  一路乞讨来到了安徽宿州砀山县夏庄村。“那是农历三月初十中午,饿得再也走不动了,就敲了一家大门。”陈怀军清晰地记得。
  
  开门的是19岁的夏淑梅。夏淑梅将陈怀军让进屋,熬了一锅红薯粥,陈怀军狼吞虎咽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善良的夏淑梅不仅自己换了布,还召集全村人到她家,拿着地瓜干、地瓜面来换陈怀军的布。
  
  临走时,夏淑梅还拿出一个粗瓷大碗,从自家剩粮不多的粮缸里,舀了三碗黄豆,倒进了陈怀军的布袋中。
  
  “这些口粮和黄豆带回家,救了俺一家人的命。”陈怀军回忆说,“母亲多次念叨,这辈子不能忘记淑梅姑娘的大恩大德!”
  
  几十年来,陈怀军多次寄信感谢,都石沉大海。
  
  2013年3月23日,年过七旬的陈怀军再次千里迢迢来到夏庄,没有找到夏淑梅,却幸运地从一位老人那里了解到夏淑梅姐姐的下落。
  
  这才得知,夏淑梅在21岁时就到河北沧州安家,老家早已无人居住。
  
  当年4月14日,陈怀军背着登封的土特产,来到沧州夏淑梅家当面致谢。两位古稀老人忆起当年事,不禁双泪长流。
  
  今年3月,陈怀军又去趟沧州,他挖了几棵登封的竹子带了去,希望两家的情谊如竹子般长青。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