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七版 -> 内容
和孩子一起上节历史课
2015/9/15 23:15:07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朱宏丽

  应该说,这是一节历史课,而且是一节革命史。

  当我与儿子一起迈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门时,宛如穿越了历史的隧洞,热闹的市井之声顿时置于身后。

  血是红的,对于我们而言,记忆深处的一段历史,也应该是红的。

  这么近,这么远

  庄严肃穆的浮雕,生动传神的表情。站在一幅幅图片面前,在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好像经历着一场神圣的沐浴。儿子清澈的眸光中,同样也透着一种虔诚。

  这么近,好像就在可以触摸的咫尺;这么远,中间隔着88年。如今回望,那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南昌八一起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熟知的一段历史。对于懵懂的儿子,或许只是影视剧中一闪而过的片段,或者只是书册绘本中的一些刻画和描写。而对我这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这次参观是重温、是回放,更意味着铭记与珍藏。

  仰望的视角

  进入馆门,迎面就是《一代英豪》的人物雕像。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五位起义主要领导人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显得沉着镇定、坚毅果敢。此刻,虽然只有不及一米的基座,我却觉得是在仰视着他们。

  1927年7月下旬,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澎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成立,并包租下位于南昌市中山路的这座灰色五层旅社,后来这里就成为南昌八一起义旧址。旧址东边,是另一座大型铜雕《南昌起义》。儿子默默记诵:战士们高举驳壳枪,昭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手举马灯,象征起义点燃了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高扬的军号,表明起义吹响了人民军队诞生和勇敢战斗的号角……

  时值盛夏,纪念馆中的树枝间透过碎碎的光影,我竟一时恍恍惚惚,枪炮声、呐喊声似在耳边震荡、回旋,仔细分辨又仿佛倏尔远去。只有赭色的雕塑,定格成为一种永恒。当安逸的生活麻痹腐蚀了人心,当浑浑噩噩的日子成为常态,当很多人悄然沦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时,这种身处绝境中的责任与担当、大义与大勇、淬炼与奉献、付出与牺牲,就更值得敬仰。有人说,人们树立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与记忆。雕塑没有大脑,也没有记忆,却成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留存与记忆。

  超越一个悖论

  虽然,遗忘是人的自然规律,特别是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使我们习惯了熟视无睹,也在潜意识深处忘记了一些历史。但是,有些历史,我们真的不能健忘,更不能失忆。当然,也包括其中一些细节——这实在是一个现实的悖论。

  近读赵一曼,儿子惊叹于她柔弱的身躯竟然能装得下那样贵金属般的思想;前段读江姐,儿子更佩服于其意志的坚定与信念的坚贞。回望英雄,我们活得多么矮小、多么琐碎、多么卑微。特别是当一段时间内太多的穿越剧、神剧频繁上演,在热闹、戏谑与自娱的后面,我担心它会遮蔽多少前辈曾经的坚持、抗争、战斗与牺牲?而还原那些不能遗忘的历史的真实,又需要耗费多少时间与艰苦的努力?

  历史是厚重的课本,也是无声的老师。当一段段历史被淡化、销毁、遗忘,一段段历史被否认、编造、甚至美化的时候,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秉持记忆的血脉,我们有责任与时间抢跑,与孩子的记忆抢跑,让那些真实的历史事实传承下去,被下一代人领会。

  走出纪念馆,中山路上依然车流如织,路边人或行色匆匆,或步履悠闲。来前还生龙活虎的儿子,突然陷入了严肃的深思。沉默了好久,他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正是因为这些革命烈士的英勇奋战和无私奉献,才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牵着儿子的手,我感受到他怦怦的心跳……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