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电厂路2号院,一个免费“打气点”已在风雨中坚持了3年多。一个提示牌、一把打气筒、几件修车工具,条件简陋的“打气点”,方便了小区四五百户居民。“打气点”的主人,是小区八旬老人张英敏和残疾儿子张东凯。老人说,只有这样做,他心里才踏实。 3月8日上午,一位老人面带微笑地端坐在“打气点”马扎上,旁边,一中年男子正“咿呀”地打着手势,吃力地给居民传递打气筒、抹布,他不会说话,但一举一动很活泼、热情。他俩便是爱心老人张英敏和儿子张东凯。 “东凯,谢谢,你真棒。”刚为自行车打过气的索女士对张东凯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张东凯用右手接过气筒,不住地点头微笑。 “老人的行为让人感动,他为了能让儿子给大家做点事,专门设置了‘打气点’。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3年多来却实实在在方便了小区的众多居民。”索女士说,小区四五百户居民除来此给车打气外,换个气门芯、拧个螺丝什么的,都免费。 82岁的张英敏老人,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郑州铝厂工作,1992年退休。43岁的张东凯是其小儿子,出生6个月时发高烧导致偏瘫,落下一级残疾,直到现在,不仅不会说话,身体左半部分不会动,只能基本听懂话语。 因张东凯情况特殊,7年前,社区主动帮他办了低保。“我家虽不宽裕,但我和老伴的退休金能基本养活儿子。”张英敏说,或许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总感觉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儿子啥都不会干,再花国家的钱,他难以接受。一年后,他主动将儿子的低保取消了。后来,社区又与其沟通后,他才同意儿子继续拿低保。 “拿国家补贴,就要为社会作贡献。虽说儿子条件不允许,但能多少做点,我心里才无愧。”张英敏说。2010年底,他想到设置个免费“打气点”,让儿子来看摊,为大家行个方便,做点事。 买打气筒和修车工具、制作提示牌,准备工作做好后,张英敏开始教儿子怎样递工具、收工具。看似简单的动作,张东凯却学习了近半个月。 经过3年多的锻炼,张东凯对这份工作颇为“满意”,较之以前,也更愿意与别人交流了。“事儿不值一提,但能让儿子为社会作点贡献,让大家感受到爱心,我的心里就踏实了。”张英敏说。 (张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