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渑池有这样一群人,年轻时,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军营,支援国防建设;退伍后,他们无怨无悔扎根基层,服务一线。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将陆续刊登系列“老兵”感人事迹,以缅怀那段难忘的岁月,鼓舞后人,继承传统,砥砺前行,为实现渑池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营造务实重干、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而他却是全村的脊梁、群众的主心骨。他,就是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 张东堂,今年61岁。年轻时从部队转业后,他回乡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年轻的他渐渐变得成熟起来,工作经验和阅历也越来越丰富。伴着军队的革命传统锤炼,带着中国军人的优良作风,他从小组长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干到村支书。当村干部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只要群众有事,他不管事大事小,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处理,不为别的,就因为群众信任他、敬仰他。如今,他已经六十多岁,但他从不认输,也不服老,依然坚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满腔热情地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余热。 “把身边的小事做好,把应尽的责任落实。”这是他严于律己的工作准则。“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躬身前行的不懈努力。”这是大家对他踏实做事、实在做人的可贵品质的概括。在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张东堂同志拖着病体,用自己无言的行动,默默展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忠实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成为段村乡共产党员的楷模。他甘于奉献, 把自己的真情倾注在平凡的岗位上。 四龙庙村是段村乡的第一大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既繁杂又单调。在常年离不开药的情况下,他毅然挑起了全村人的信任和希望,他说:“我是党员,党需要咱干啥咱就干啥,再说全村群众能选咱,说明群众信任咱,相信咱,咱就得尽最大努力带领群众致富,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是名老党员了,不能给咱党旗抹黑,还得给新党员起好表率作用。”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使四龙庙村走在全乡前列,他团结带领村三委干部,结合实际,谋求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村里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2013年,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中,他带病多处奔走,最后筹资28万元新建了四龙庙村组织活动场所,并于当年8月底投入使用。活动场所建成后,他坚持带头落实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他说:“群众来找,都是有事,不能叫群众有事找不到干部。” 为带领群众致富,他积极响应乡党委、乡政府号召,依托本村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牛心柿产业,在他的鼓励带动下,全村群众大力响应,新栽植牛心柿树2000亩。为提高经济效益,他带领种植大户外出学习金银花种植技术,在柿树地套种金银花,增加群众收入。 “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仍是祖国建设大军中的一名军人,作为军人,就应该永葆军人本色,不辱军人使命。”2014年4月,他多方筹资12万元,新建了长40米、宽3米、高3.5米的漫水坝,解决了本村羊角岭组70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12月份,经过他多次协调,县水利局投资15万元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王沟、羊角岭、丁阳沟、四龙庙、下院5个组210户群众的吃水问题。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在他的努力下,去年四龙庙村引进了玫瑰谷漂流项目,在全村干部的配合下,该项目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运行”的目标,项目种植玫瑰500亩,整修河道4公里,建拦水坝2座,建农产品展销中心1个。试营业以来,已接待山西、陕西、北京及省内游客2.5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300余万元。 同心颂党情,实干报党恩。在四龙庙村的发展中留下了张东堂同志执着前行的身影,无论是他对工作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还是对生活的淡薄名利、无私奉献,他总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