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语文课“别荒了自己的园”
2015/3/9 23:05:2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日前,我在一所高中听课,老师讲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课堂上,我在想,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儿来?如何使它不同于政治课、历史课?

  那节课上,老师从马克思简要的生平事迹谈起,展示了一些图片:有马克思故居、马克思妻子照片,对马克思的评价等,再引入作者简介,算是导入。然后出示教学目标:掌握本文的结构特点;体会本文(悼词)的语言特色;了解本文所述主人的伟大贡献。留给学生少许时间默读课文之后,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接着,大屏幕出示悼词的一般结构:开头写被悼念人逝世的时间、地点等,正文是悼念人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结尾是对被悼念人的评价。教师讲解悼词主要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悼的感情,常常使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手法,并让学生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提问。

  从所记录的教学流程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我听课中却有一种感觉,这节课怎么也不像语文课,倒更像是一节政治课或历史课,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教师没有师生相互问好等组织课堂的环节,就直接介绍马克思生平了,加上作者介绍有将近两分钟时间,好像老师在读报纸似的,如果能从文体入手,从应用角度设问:同学们参加过追悼会吗?知道悼词该写哪些内容,怎样写吗?然后从写作的角度组织教学,既可以紧扣教材设计意图,也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

  其次,再看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可以更为精准地确定为:了解悼词的主要内容应该写什么,了解悼词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接下来让学生读课文,应该多留些时间,对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体验和习惯加以培养。一堂课,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落点都在“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上”,却忽略了导引学生到悼词的写作上。关于悼词的结构特点,是老师自己直接展示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读文本悟出来的,这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于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或历史课。 

  再次,老师设计的五个问题虽然很不错,遗憾的是,课堂上并没有当做重点来研讨,所以对学生来说,在悼词的写作以及他的语言特色把握方面,收效甚微。

  我们常说“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希望语文课在课堂处理上,不要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

分享到:
作者:◆ 郭兴华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