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一版 -> 内容
索辛酉:灵宝道情皮影的守护者
2007/4/30 9:03:2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表演这门已走过2000多年历史的“国粹”级民间艺术,似乎随着岁月的轮回正被人们渐渐淡忘。然而,在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老艺人索辛酉的眼里,这种“国粹”级民间艺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自己的“精神故园”,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和执著追求。去年,这位已经年过古稀的老人被命名为 “河南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1947年,年仅14岁的索辛酉开始学习皮影戏表演。当时的西车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戏窝子”,村里的皮影剧团经常晚上在村头表演。好奇的索辛酉总是偷着挤到后台,偷看他们在怎么表演,并且自己开始比划着学起了表演。看着这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剧团负责人就同意他学习皮影表演技法。 到剧团没多长时间,索辛酉就显现出了特有的天赋。不到两年的时间,他掌握了影人表演、道情演唱和渔鼓、四弦、碰铃等乐器的演奏技巧。17岁那年,索辛酉被正式吸收为灵宝市皮影团团员并成为团里的主力表演者。1957年,他被推选为皮影团团长。 此时的皮影团因各种原因,处境窘迫。他担任团长时,全团只有7个人。那时只有20多岁的索辛酉,暗暗横下一条心,一定要让剧团重新振兴。于是,他就带着全团人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慢慢地,人员发展到24个人,其中有5个学生,19个艺人。他还大胆改革,将木偶、蒲剧与皮影结合起来演出,调整过于缓慢的道情唱腔和繁琐的台词,这一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使更多的群众了解了皮影戏、喜欢上皮影戏。 “文革”期间,灵宝皮影团和皮影戏再次遭受挫折。但索辛酉对道情皮影始终痴心不改,他悄然活动于陕西、山西等地的乡村演出,并整理收藏了灵宝道情皮影的368个剧目,将其中的153个剧目整理成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1978年,沉寂了多年的皮影团终于复活了,索辛酉又开始了皮影表演,唱出了压抑已久的心声。他和几位老艺人绞尽脑汁,对道情皮影表演进行改革,用道情的调、皮影的表演方式,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喜剧《三怕妻》、《争丈夫》等剧种,使灵宝道情皮影在中国皮影戏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灵宝道情唱腔音乐独特而自成体系,板腔体与曲牌运用结合,结构严谨灵活,富于艺术性和表现力;演唱演奏以四弦、渔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为主,风格轻灵细雅,加上一唱众和等演唱方式,突出了道教音乐特点。灵宝道情皮影传统剧本有40多本,全凭艺人代代口传记忆,流传后辈。剧目内容集中在有关道教经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等方面,代表剧目有《高老庄》、《湘子归山》、《收吴兰》、《郭举埋儿》、《女中孝》、《二十四孝》、《韩湘子》、《渡文公》、《拷打林英》等,另外还有一些富于情趣的生活小戏,艺人们称之为“笑话戏”,经常上演的有《小货郎翻箱》、《吃油馍》、《小二姐做梦》等,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色彩。灵宝道情皮影造型生动、类型多样,具有灵宝地方典型特征,影人操作表演灵巧独到,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灵宝道情皮影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皮影相比,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独具的特征,已成为中国皮影艺术中的奇葩。通过灵宝道情皮影,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研究中国皮影艺术的演化历史及成就。 1996年,索辛酉走出国门,应邀赴法国巴黎中国城表演,历时3个月,160多场演出深深打动了国外观众。2005年,他又应邀到奥地利演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灵宝道情皮影”的独特魅力,使皮影艺术走向了世界,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和声誉。 近年来,虽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灵宝道情皮影”以极大的关注,但受文化生活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皮影戏的命运还是几多沉浮。作为“灵宝道情皮影”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索辛酉始终没有忘记培育新的艺人,在他的帮助下,牛庄和磨头村两个团都能够独立运转。他自己也独立办过皮影戏班,招收学员传授技艺,带出了一批能够上场的学员。 2006年,“灵宝道情皮影”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灵宝道情皮影的第七代传人,索辛酉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这让老人备受鼓舞。但是老人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办一个道情皮影艺术培训班或者艺术学校,从娃娃抓起,从娃娃学起,使这门民间艺术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 采访时,索辛酉和他的伙计们现场表演了一段精彩的皮影戏。看着这位古稀老人在雪白的幕布后面依然充满激情地手舞皮影,有条不紊地变换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唱着地道的灵宝道情,我们从内心里真诚地期望灵宝道情皮影永远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衷心地祝愿索辛酉老人的艺术生命常青。 上图:索辛酉激情舞弄着他一生喜爱的皮影。
分享到: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杜杰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