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二版 -> 内容
杨俊良:善事做了几十年
2010/5/4 20:27:47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4月26日,一位古稀老人来到湖滨区车站街道办事处宏远社区,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这位老人就是三门峡市三中一位退休教师—— 今年74岁的杨俊良,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直至现在,几十年来始终默默无闻、力所能及地做着善事,平凡中凸显不平凡。 苦难童年 激发爱心 杨俊良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 1943年,年仅7岁的杨俊良和兄妹们跟随父母,从河南孟县一路乞讨来到陕州,最后住在南关村附近一个废弃的窑洞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因生活所迫,父母曾含泪把他送给新安县一户农家,但因他绝食抗议又被送了回来。 小时候的杨俊良就富有爱心。 当年逃荒时,他和哥哥到处乞讨。当他们看到一些乞讨的人没有要到饭时,哥俩就会把乞讨的食物拿出来分给别人。父母得知后也从来没有责怪他们,还鼓励其多做善事,多做好事。 为了生计,杨俊良过早挑起了生活重担,他曾打过短工,跟着木匠当过学徒。 新中国成立后,走进学校的杨俊良非常珍惜学习机会,成绩也很优秀。 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他来到工地当了民工。当时的领导看他吃苦耐劳、踏实本分,就把他送到开封师院学习。 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助人为乐 从未间断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非常难。”杨俊良助人为乐数十年从未间断过。 1961年,杨俊良毕业后本打算留在开封工作,但为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他又回到陕县,先后在宫前乡、西李村乡、菜园乡学区从事教学工作。 那时他的工资只有44元,但仍然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不想让学生再过自己童年的苦日子。 对于一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他总是设法规劝失学儿童的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还主动承担起这些学生的学杂费。 教学之余,杨俊良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为一些企业做一些模具来增加收入,用于贴补家用和资助贫困学生。 1980年,杨俊良调到市三中。 1982年的一天,杨俊良从报纸上看到甘肃省一个地区的公社有很多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新闻后,寝食难安。 从那时起,他坚持每月从44元的工资中挤出2元钱,寄往甘肃贫困地区,资助困难学生上学,6年多从未间断。 1989年,杨俊良通过观音堂镇政府资助一名贫困初中生,为该生提供了3年学杂费和书费。 1995年,他和爱人及子女来到观音堂镇,为学区捐款2000元用于救助贫困失学儿童,并为学生捐赠了铅笔盒、铅笔等一箱文具。 1997年,杨俊良退休,仍然热衷于公益事业。 湖滨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他捐款300元;社区刚成立缺少办公经费,他捐款600元;平时家属院里的孩子考上大学,他也拿出300元、500元进行资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俊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行。 在朝阳的一间卧室内,仍然摆放着七八张课桌。他经常在这里给一些民工子弟辅导功课,同时也鼓励他们立志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资助别人 快乐自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杨俊良夫妇在生活上非常简朴,家具还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家里除了冰箱和电视外,再没有别的家用电器。 对待物质生活近于刻薄的杨俊良,在助人为乐方面却从不吝啬。 2005年,当他从电视上看到市教育局资助贫困学生的倡议后,来到市教育局捐款1500元,并动员在三门峡工作的儿子和女儿分别捐款1000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杨俊良为灾区人民捐款1000元。 在今年4月14日玉树地震中,他又慷慨解囊,向灾区人民捐款1000元。 在杨俊良的带动下,他刚满7岁的小孙子也为灾区捐出了10元零花钱。 杨俊良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海玉树发生了地震,我们都应该伸出手来,献出一份爱心,为党和国家分忧。人多心齐,再大的困难也会很快过去的。”
分享到:
作者:王绍刚 网络编辑:许红卫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