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四版 -> 内容
“洛阳不翻”唇齿留香
2012/6/5 21:32:14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初到洛阳,对千年古都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雄伟壮观的龙门石窟,历史悠久的白马寺,花香四溢的王城公园,雄踞中原的丽景门……不过,最让我好奇的却还是一种美食——“洛阳不翻”。

  乍听其名,以为是某种洛阳特产,待洛阳朋友领进老城古街内时方知,“洛阳不翻”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传统风味小吃——类似烧饼的一种面食。

  走进洛阳老城的一家饭店,点了一盘“洛阳不翻”,盘未上桌,饼香先飘了过来!那饼金黄发亮,薄如纸、圆如盘。洛阳朋友说,但凡外地来洛阳的游客,没有不到老城尝一尝“洛阳不翻”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走进饭店后厨,经与厨师“通融”,观看了“洛阳不翻”的整个制作过程。“洛阳不翻”的原料是上好的绿豆,经涨发、去皮,磨成豆浆,然后加入鸡蛋、食盐,调成糊状,盛在盆中。将专门的烙饼鏊子或铁锅烧热后,趁着热气,舀一勺调好的面糊,滋啦一声倒入鏊子或锅中。与其他地方烙饼方法不同的是,洛阳烙饼将面糊倒入鏊中后便不再翻动,直至烙熟为止。“洛阳不翻”之名由此而来。

  由于鏊子、铁锅都是特制的平锅,而且舀的面糊剂量很小,所以烙出的“洛阳不翻”薄如锡纸,几可透明;圆如满月,精巧可人;饼色金黄,高贵典雅;面香馥郁,诱人流涎。烙好的“洛阳不翻”夹起来嘎嘎有声,既酥且脆,如同玉片在手、箔纸码盘,让人不忍下箸吞食。

  “洛阳不翻”烙制看似简易,实则大有说道:一曰火候。灶下的柴草过硬、过猛,面饼便会烙糊;过软则饼生不熟,入口粘牙。二曰力道。一勺下去,舀的稀面糊必须适量,多则摊出的饼厚,烙出的“洛阳不翻”粘口不爽;面糊过少,则摊出的面饼稀薄断层,迎光一挑,千疮百孔,“饼相”不雅。三曰配汤。吃“洛阳不翻”干嚼饼没意思,必须佐以蒜水蘸着吃。那蒜水由红油、香油和蒜泥调配而成,将巴掌大小的“不翻”蘸入蒜水,然后送入口中,豆香入饼香,面香衬蒜香,真是味道纯正、清香爽口!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做成“洛阳不翻汤”吃,即把两片“不翻”叠放在大碗内,浇上一勺滚烫的驴骨汤,再放些煮好的黄花菜、海带丝、木耳、粉条、韭菜、香菜、紫菜、虾皮、锦珍之类,淋上醋,撒上胡椒粉,便成了辣酸咸香、油而不腻、余味悠长的“不翻汤”。“不翻汤”绿莹莹、油汪汪、热乎乎、香喷喷、清凌凌,端到桌上,油花翻浮,香气扑鼻!

  据洛阳朋友介绍,“洛阳不翻”竟与康熙帝有关。某年,康熙帝微服私访来到洛阳栾川大青沟,走得是又饥又累,恰巧路边有一老妇在烙饼,康熙和随从便上前讨要。老妇边烙边说:“饼还未翻,一会儿才熟”。康熙帝和随从饿得实在挺不住了,便抓起面饼大口吞食起来,边吃边说:“不翻了,这样就可以了!”于是,后人便将此饼命名为“洛阳不翻”。

  时光荏苒,如今,受过“皇封”的“洛阳不翻”像千年古都洛阳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醇厚的香味,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古都的芳颜,只为一尝薄如纸、黄如金、唇齿留香的“洛阳不翻”!

分享到:
作者:钱国宏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