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
马年说马
2014/1/31 9:02:11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关于马有说不尽的话题。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马》,说的是兄弟两个夜里拉鱼到镇上,未料突逢大雨,人困马乏实在拉不动了,马的大眼睛里噙满泪水,孩子们也抱着马头大哭,我的印象很是深刻,再没有像马这样忠实的动物了。

  不知道人类驯养马的历史从何开始,马在中国,文化意义要大于生产意义和战略意义。大学时学古汉语,接触到关于礼仪典章制度的知识,光是一辆马车的解释,就令人眼花缭乱。轮箍、轴辐、车厢等,都有专用名词,不少词典还专门附图,详解各个部位的名称。至于各种颜色马的称谓,骅、骊、骐、骢之类,还有两马称骈,三马称骖,四马称驷,三马或四马的中间马匹又称服,四马一车连人叫乘等,不花一番功夫,的确难以掌握。

  大概由于华夏文明的内向性和农耕文化的灿烂,马作为军事武功的辉煌象征,要数汉唐。一尊精妙绝伦的马踏飞燕,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铁血豪情。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动辄十数万铁骑深入蒙古大漠,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正建立在长年驯养的几十万匹战马之上。东汉窦宪更是将这种辉煌延展到极致,策马去塞三千里,勒石记功燕然山,其美名千古传扬。唐代的文治武功无需多说,马的功用和寄托,更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了,边塞诗是最佳的代表。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其佳作多与马有关,如“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马在中国文化里如此源远流长,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宋代以后,马无论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百姓的普通习语里,都更多地用于表达世俗人间的缤纷繁丽。“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了一幅动人的元宵场景。而更典型的,还是关于马的成语:车水马龙、高车驷马、肥马轻裘,反映物质世界的精彩富庶;走马看花、声色犬马、心猿意马,反映人在欲念感官前的种种姿态;天马行空、单枪匹马、信马由缰,反映人自由洒脱的思想行为;塞翁失马、悬崖勒马、马放南山,反映人应对复杂事况的处世哲学;马齿徒增、戎马倥偬、老马识途,反映人在岁月流变前的唏嘘感慨;兵强马壮、厉兵秣马、金戈铁马,反映阵势或准备工作的自信从容……至于马马虎虎、吹牛拍马、牛头不对马嘴、马后炮、下马威等,与普通生活是如此密切,更早已辨不清是属于成语,还是俗语、歇后语的范畴。

  抽象的文字毕竟不如直观的形象,马也是中国画常见的题材。以描摹花、鸟、虫、鱼、禽兽为主的花鸟画科,马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六朝即有画马名手毛惠远。唐代画家韩干,一生最工画马,常在马厩一呆几个时辰,韩干画马也就超越了绘画本身,乃至成为励志经典。韩干以后,历代画马的名家不胜枚举,宋有李公麟,元有赵子昂,清有意大利人郎世宁,将西方透视法融入中国画技,所画的马别有一番神韵。近代则有徐悲鸿,其著名的《奔马》、《八骏图》,将马的俊逸神采、飞扬气概渲染得淋漓尽致,充分寄托了人们对马的崇拜向往。

  在十二生肖中,马作为人们最喜欢的动物之一,马年也归入最受欢迎的生肖年份之列。飞龙在天,一马当先,合起来便是人们常说的龙马精神,人们希望借助马的姿态,将马从现实,从远古,甚至从传说中涌生的力量赋予自身,与这位人类的忠实伙伴和好朋友携手前行,如万马奔腾在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上。

分享到:
作者:◆ 张凌云 网络编辑:李鲁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