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三版 -> 内容
纪念《三门峡日报》创刊三十周年征文
2015/5/23 0:24:34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与新闻脱不了干系

  刘佰洋

  欣闻报社社庆,不禁百感交集。我在报社工作整10年,离开报社13年,感念、感激、感谢、感动、感悟、感慨、感触、感叹……脑海中诗意的琴弦轻颤,春天的暖流涌上心间,不亦乐乎!

  遥想当年,初到报社,单位周围还是一片辽阔原野,油菜花盛开,麦穗儿飘香,秋季瓜果香,大雪白茫茫。现如今报社周围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真可谓沧海桑田,恍若隔世,时代巨变,亲眼目睹,不亦乐乎!

  率先参加“三门峡周边行”采访活动,第一个下到卢氏,一口气走遍卢氏周边7个乡镇,坐遍了从远古到现代的所有交通车辆,《大山·小学·国旗》获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新闻出版报》还刊发了我在瓦窑沟乡帮农民轧面条的照片。后又调卢氏工作,许多采访对象还认识我,不亦乐乎!

  上天入地,南征北战。《在运五飞播造林飞机上》,唯有我这个采访记者和飞行员下机后没有呕吐;《渑池张村发现“地下迷宫”》,唯有我和考古专家冒险“钻”进大地母亲的胸怀;在内蒙蛮荒之地与大家同吃同睡同劳动,写下工人阶级战天斗地修建万家寨水库的《塞北壮歌》;在桃红柳绿、诗意江南,我写下了十一局人治理淮河的英雄壮举。更感欣喜的是,巧遇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来工地视察,与他对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前两句。难得外出采访,又遇总理夸奖,不亦乐乎!

  每每想起当年采访陕县店子乡巨人王峰军的情景,便止不住心潮澎湃。从《豫西深山区发现巨人》到《让巨人走出大山》,从《我为巨人哭泣》到《巨人南下广州治病》,从《男女巨人牵手》到《“巨星”影业牵手巨人》……我为王峰军一下子写出了50多篇报道。在广州三九脑科医院,我陪伴他半个月,临进手术室前,他拉着我的手,泪水掉下来,叫了一声“恩人”,一个巴掌拍过来,拍得我后背疼了很久。全国百余家媒体竞相报道,《知音》杂志刊登通讯《一个记者和一个巨人的故事》。作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我不禁沾沾自喜,不亦乐乎!

  2000年7月13日注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眠之夜,中国申奥成功。中华民族横空出世,百年梦圆,我们流泪、欢呼、跳跃。我和同事们推出了报社历史上第一张号外。出完报纸,出去祝贺,黄河边举杯邀月,木舟里对酒当歌。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终至杯盘狼藉,不知东方发白,不亦乐乎!

  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1995年我漫步黄河边发现白天鹅,写出《片云天共远》;1998年我写出《看白天鹅去》;2013年写出《满天都是白天鹅》。舒婷、陈忠实、金韬、齐岸青等,应报社白天鹅笔会之约,齐聚黄河岸边,同为这圣洁的精灵而歌唱。“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这张在全国已经叫响的名片,除了“大腕”争光添彩,也有我这“杯水”的贡献。年年有白天鹅的陪伴,连梦都是香甜,幸运至甚,不亦乐乎!

  第一个在洛三灵高速公路驰骋,写出《洛三灵高速:美丽画卷览不尽》;第一个在涧河治理工地采访,写出《涧河治理 唱响山水交响曲》;第一个在当年的街心花园参与设计讨论,写出《湖滨广场 时空演绎新时尚》……亲眼见证当年美好蓝图一一变为现实,作为当年以笔为锄、为斧的建设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不亦乐乎!

  站在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三门峡,让农民成为文化人》《三门峡,科技让农民“土”里生“金”》《三门峡,10元一个的苹果怎么卖出去的》等一些重头稿件,不仅本报刊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也相继转发。作为报社一分子,不亦乐乎!

  山水之城,倾倒宾朋;艺术明星,相约三门峡。台上幕下,围追堵截,艰辛采访,妙文偶成。《倪萍:不谈正事》《陈佩斯:一点不痞》《潘长江:说得越少错越少》《毛阿敏:再听掌声响起来》……还有韩红、郁钧剑、陈思思等,掐指一算,男女明星争先恐后涌向三门峡,尽被我等“打渔撒网”,在咱报上写来写去,色彩缤纷,不亦乐乎!

  报社工作10年,人生有几个10年!10年后我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与新闻脱不了干系;后又调入卢氏宣传部工作,与新闻脱不了干系;即使现在,在陕县县委办公室工作,按规定又当上了陕县新闻发言人,与新闻还是脱不了干系。现在一些人见我还开玩笑地叫我“大名记”,想想此生此世,和咱报社脱不了干系,不亦乐乎!

  十载春秋,百篇千文,万千感慨。人生在世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感动叫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温暖叫人永沐春天。我报道过的巨人叫我“恩人”,那么我工作过的报社也是我生命中的“巨人”“恩人”。难忘老领导的谆谆教导和指导,更难忘同事们的相互帮助和不离不弃,难忘当年印刷厂工人的铅字排版,难忘和同事们为一个标题、一个词语争论得面红耳赤……感遇之恩,没齿不忘,不亦乐乎!

  我多想在某一天,往日又能重现,让人流连忘返,不亦乐乎!

  

  

  

  

  

  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马七斤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仿佛转眼间便迎来了《三门峡日报》创刊30周年的日子。30年的风雨历程,我和日报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特别是想起已经离任的宋景芳、段全绪等几位老总和前不久去世的马凤超老师,我就会流下感激和思念的泪水。30年了。30年来,我从山区一名普通的民办教师成为一名地方新闻官,每一步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报社各位老师深切的关爱和帮助。往事历历在目,但报社是我永远的家。

  1985年4月下旬,我由于在省内一些报刊上和渑池县广播站发表过几篇新闻稿,被推荐到英豪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说来也巧,我刚到乡政府工作不久,《豫西报》就创刊了。这对于一个基层通讯员来说,是感到兴奋的事情。后来,我试着向《豫西报》投稿,竟然大多数被采用了。这样一来,我便利用下乡机会采写了大量反映农村工作、农民生活的新闻稿件。《豫西报》为周三小报,稿件来源于洛宁、偃师、新安等十几个地方,基层通讯员中我的中稿率算高了,有时一期刊发我好几篇。当时写稿很辛苦,先打草稿,然后再抄到稿纸上。每次抄稿时,我都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怕给编辑增加麻烦。李文洪编辑曾对其他通讯员说:“马七斤的稿子抄写认真,大家要学习他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说起来,这辈子感到遗憾的是,我最终没有进入报社工作。

  有一年,《豫西报》招收编辑记者,尽管之前我曾发表过不少新闻稿,但由于基础知识差而名落孙山。当时,我与李万泉、孟国栋、吉拴午、梁有才等20多个年轻人一起参加招聘考试。考试的前一晚,由于天热,我们都睡在报社铺着凉席的地铺上,蚊虫咬得一晚上没有睡好觉。虽然最终没进报社,但由于我肯吃苦,潜心于新闻写作,报社几位老总对我更是关爱有加。每次我到洛阳行署路豫西报社送稿时,总编辑宋景芳,副总编辑段全绪、马凤超等几位老总总是对我嘘寒问暖,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感到非常亲切。以后的几年里,我先后到渑池第二水泥厂、《经济决策报》和湖滨区崖底乡政府工作。那段时间颠沛流离,但我对《豫西报》和之后的《三门峡日报》仍然一往情深,不断向报社投寄稿件。

  30年来,我在日报发表的稿件超过2000篇。同行都知道,2000篇稿对于一位作者和编辑们来说,那是要付出很多的劳动和心血的。我曾连续10多年被报社评为“十佳通讯员”,还被评为三门峡市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50多件新闻稿件通过《三门峡日报》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大奖。1996年,是我人生大转折的一年,由于我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特别突出,湖滨区委、区政府破格调我到区委宣传部工作。后来,我被提拔升级,成为一名地方新闻官。从一位农民到机关干部,每一次的跨越都离不开《三门峡日报》的关爱,可以说,没有报社就没有我的今天。

  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对报社始终有着深深的感激和牵挂之情,它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人生因你而精彩

  郭文华

  与文字结缘,最初源于《三门峡日报》。

  那是2007年,我的一篇题为《愧对父母》的小文,有幸被“伏牛”版采用。这是我耕耘文学园地的第一次收获,捧读散发着墨香的铅字,我欣喜若狂。

  此后,我每天都期盼着《三门峡日报》的到来,第一时间打开副刊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剪贴、摘抄上面的美文,积累了厚厚一本,闲暇时翻开来细细品读、欣赏,也能自我陶醉一番。在“伏牛”副刊美文的熏陶和激励下,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尝试将生活中的经历、感悟诉诸笔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2013年,我结集出版了20万字的散文集《零度的春天》,算是给自己不惑之年的一份厚礼。

  2008年,我有幸加入新闻界,担任报纸副刊编辑。那一刻,欣喜和压力同在。从企业职工一下子成为编辑,情急之下,我再次想到《三门峡日报》,把它当作我学习、借鉴的蓝本。难忘那段时光,我的案头、手头、床头、提包里一刻不离地放着《三门峡日报》。

  副刊上的文章我逐篇阅读、仔细品味,从内容到形式,一遍遍地品咂、揣摩。它新颖的排版方式、精心提炼的标题、独特的选题角度、恰如其分的版面留白,都给我以深刻的启发,并模仿着使用《流年碎影》等栏目。尽管有东施效颦之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不断地推敲、借鉴,使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有了简洁雅致、清新自然之气。当苦心化作一张美观大方的版样时,我才深深明白编辑的不易。编辑是那个站在成功记者、成功文章、成功版面背后的人,也是付出艰辛劳动、不图虚名仍然乐此不疲的人。

  我曾向日报副刊投寄了一篇《迎春花开》的随笔,自以为文字优美流畅,但一直未被采用。我想,是不是稿件太多被编辑老师疏漏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就自作主张又重复发送两遍,之后很快收到编辑老师的邮件,同时发来渑池一位作者描写迎春花的文章,要我学习,并鼓励我多看看别人的写作手法,不要单纯追求辞藻的华丽,一定要言之有物,要写出深意。看了回复,深为自己的自命不凡而感到羞愧。编辑们每天要面对海量来稿,要不断地阅稿、选稿、改稿、编稿。如果大家重复发稿,不仅会造成稿件拥堵,加大编辑的工作量,时间久了,还可能造成一稿多发的失误。当时,编辑老师不仅没有责备我,反而回信谆谆教导我要沉下心来,改改文风。这份诚实质朴、谦和细致令我动容,也时时提醒自己,做编辑就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做报纸的把关者、读者的贴心人。

  《三门峡日报》点燃了我的文学梦想,成就了我的编辑人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日报创刊30周年之际,我只想真诚地说一声:“风雨相伴十余载,人生因你而精彩!”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