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人物·近现代部分(51-60)
周凯东
周凯东(1915~1943) ,出生于陕县李村乡柳沟村,幼年曾在家乡乞讨糊口。1929年在逃荒中参加冯玉祥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周凯东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1931年12月14日,该军在总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的率领下,于江西宁都起义,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1932年,周凯东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任连长。在一次渡河作战中,他带领全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对岸,消灭了敌人。此后,在长征的历次战斗中,周凯东总是冲锋在前,智勇双全,由连长升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
周凯东到达陕北后,又屡建战功。1941年,任太行军区新1旅1团副团长,在反“扫荡”中,他多次率领战士打击日寇。在一次伏击战中,他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毙日军50余名。
1943年6月,周凯东升任八路军新1旅第3团团长。5月6日,千余名日伪军向山西黎城进犯,周凯东让3团主力掩护群众转移,自己亲率两个连阻击敌人,滞敌六小时,保护了几千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年8月中旬,八路军总部决定发起林(县)南战役,3团担任进攻林县县城,捣毁敌指挥中心枢纽的挖心任务。8月16日夜,周凯东率领所部由山西壶关向林县进发。17日黎明,到达林县城西的桃园沟,隐蔽在密林之中。18日零时30分,发起攻击。突击连越过护城壕。登上城墙,歼灭南城门守敌,接着拿下东门,锁住敌人东逃之路。清晨,伪军约两个连的兵力沿南北大街向南门反扑,企图夺回南门,打通与南关日军的联系。周凯东命令重机枪排火力封锁街道,命7连占领房屋阻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上午10时,4架日军飞机临空助战,南关日军拼命向3团炮击,西南城墙被轰塌几个缺口。日军一个中队突破769团封锁,扑向南门。城内伪军乘势集中火力猛攻,3团四面受敌。周凯东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请求围困南关日军的769团加强牵制,并派出分队增援南门。接着与我20团取得联系,请求他们由城西北向城西南进攻,侧击伪军。命令3连除留一部分坚守东门外,主力火速支援南门。部署完毕,他带领作战参谋和警卫员跨出指挥所,沿屋檐疾速前进,到连队察看战斗。刚到东西大街的十字路口,“砰”的一声冷枪,周凯东一个趔趄倒了下去。他断断续续说出最后一句话:“坚决完成任务。”此时南门失守,3团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分路与敌人激战,收复南门。中午12时,3团与20团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终于攻占敌集团军前线指挥部,夺取了战斗胜利。周凯东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刘全生)
刘 丰
刘丰(1915~1993.2) ,原名刘有锋,又名刘有丰,渑池县英豪镇吴窑头村人。1929年受生活所迫,被迫当了“土匪”杆众。翌年春,被收编入冯玉祥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刘丰所在部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1931年刘丰随部调江西“围剿”中央红军,参加了由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旅长董振堂领导的宁都起义,被编入红五军团13军39师,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后历任中央军委供给部粮秣处科员,红军总部四局四科粮秣科长。1933年4月,调任军委总供给部仓库主任、赣南云都办事处主任。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受中央委派慰问红四方面军第30军。后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第四局粮务股股长、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管理科副科长和红四方面军西路军教导团供给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刘丰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支队二营指导员、教导员。后带领10余人的工作队到山西榆社县开展群众工作,扩大部队,发展了几个连的革命队伍。1938年,刘所部改编为太岳军区游击队,刘丰任第二区队政治教导员。后历任太岳军区游击支队队长,山西决死队一总队42团副团长、团长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西决死队一总队25团团长,转战于邯郸、磁县、武安、汤阴一带,参加过百团大战、杨家堂战斗、子洪战斗和井子峪战斗。1943年3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随以刘聚奎、韩钧为首的豫西抗日军第二支队南渡黄河到达豫西。后收编了渑池土顽上官子平部,成立了独立第七旅,刘任独七旅一团副团长。1945年5月26日,上官子平发动“豫西事变”,中共派往一团的工作人员,除刘丰和两名连指导员脱险外,余者全遭到杀害。
解放战争初期,刘先后任太岳军区第四纵队24旅70团团长和独立旅71团团长。1946年任第二野战军第四纵队24旅副旅长、第四纵队11旅副旅长,1947年5月任第四纵队12旅副旅长,旋任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后任第四纵队11旅旅长,1949年2月任第四兵团第14军40师师长。先后参加过沁阳战斗、晋南战役、吕梁战斗、汾孝战役、陕州、灵宝战斗、洛阳战役、陇海战役、宛(南阳)东战役、宛西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两广(广东、广西)战役。其中在1946年冬吕梁战役中,时任副旅长的刘丰亲率一个营攻进隰县县城,冲进敌指挥部,活捉国民党吕梁地区上将司令官杨登元。战争年代,他负伤3次,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丰所部第40师南下大西南。1950年3月兼任云南军区大理军分区司令员。后调任解放军空军第8师师长、空军第二航空学校临时党委书记、第二航空学校校长、第九航空学校校长、空军第三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67年任武汉军区政治委员,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刘丰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1年11月,在“批林整风”运动中,以泄露国家机密被审查,免于起诉,解除时任军职。1982年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退出现役,居住于武汉、郑州等地,政治、生活、医疗按地师级干部待遇执行。1993年2月因病在湖北省武汉市同济医院去世。
(杜建成)
蔡迈轮
蔡迈轮(1915~1983) ,又名恒俊,曾用名高夏,陕县大营村人。1935年就读于北平大学。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组长。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返回家乡,与杨静峰、宁兆义等,联络进步学生,建立抗日救国后援会,在陕县大营开办“新文字识字班”,将陕县二区完小迁至张汴岳庙,蔡迈轮任校长,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3月,蔡迈轮由中共灵宝县委书记张俊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张汴党支部,任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出壁报,组织文艺表演,开展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张汴、曲村、刘寺、窑底、庙后等村创办民众夜校,讲解抗日救国道理。蔡迈轮的行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敌视,同年9月,第十一区专员欧阳珍以“资格不合”为由免去蔡迈轮校长职务。他被迫离开岳庙学校,回到大营村,但仍继续坚持党的工作,联系国民党军队内、政府内一些倾向抗日人士组成统一战线抗日救国。在此期间,中共豫西特委批准成立陕县县委,蔡迈轮担任书记。同年12月,刘少奇从延安赶赴中原前线,在渑池八路军兵站召开豫西特委扩大会议,蔡迈轮参加了这次会议。1939年2月,任中共陕灵地委书记。3月,省委得知国民党陕州当局监视蔡迈轮,将他调任新安县委书记,公开身份仍是教书。1941年6月,他奉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翌年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时河南省委由白区撤往陕北马栏镇).
1944年11月,蔡迈轮从延安回河南,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经过长途行军于1945年2月到达陕县,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3月,在李村区王彦村建立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王彦事变中,蔡迈轮率部分人员冲出包围,保存了革命实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向豫西解放区进犯,他奉命率领陕县党政军干部、战士撤到黄河北济源县进行休整,后任豫西工委宣传委员。1947年8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又随陈赓兵团从茅津渡河,进入陕县,任县委书记。在宜村建立陕县民主政府。不久,县民主政府转移到观音堂段岩村,蔡迈轮发动县东农民,建立农会。发动观音堂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建立人民武装,开展反霸斗争。当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东移,国民党胡宗南部相继东犯陕州,蔡迈轮组织工农武装,建立陕县县大队,在李村、宫前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太岳五军分区五十团,组织大小战斗几十次。在杜家战斗中,以少胜多,300人打败国民党地方团队千余人。在位村战斗中,活捉匪首史醒民。在坡头战斗中,全歼敌人百余人,活捉匪首朱景武。1949年2月,蔡迈轮任陕州地委宣传部长。是年下半年,他在陕洛重点区剿匪指挥部主抓政治宣传并负责编辑出版《剿匪导报》. 1950年2月,蔡迈轮调中共郑州市委工作,先后任市委常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兼纪律检察委员会书记和党校校长等职。土地改革前夕,蔡迈轮写信给大营村农会,献出家产金银财宝59公斤。在“三反”、“五反”、肃反运动和改造知识分子、工业建设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蔡迈轮调任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他深入调查研究,维护群众利益,解决了黄河两岸群众为争黄河滩地的武斗事件,拟订《黄河滩地处理办法》,由省政府颁布实行,使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1956年,蔡迈轮调任省人委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他发动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把机关附近的脏乱荒地修建成环境优美、有山有水的紫荆山公园。1959年,蔡迈轮从实际出发,坚决反对虚夸,不同意河南某县小麦亩产7320斤的报道。为了方便省直机关千余人的生活,他建议把大食堂分为几个小食堂,为此,被戴上“右倾”的帽子。1961年,他受省委委派,到豫西检查新安县搞“反瞒产风”和在群众中挤粮的情况。他深入社队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发现群众普遍缺粮,而不是瞒产。他不顾政治风险,如实向省委报告,制止了“反瞒产风”的蔓延,并向群众发放救济粮款。
1967年,蔡迈轮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文化革命中,下放到湘、粤、桂边境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5月安排到广东人民出版社任副主任。
1973年秋,蔡迈轮调回河南省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后任厅长、党组书记。1975年,河南省32个县、1200万人口受灾,200万亩土地被淹。蔡迈轮深入灾区,调查研究,向省委、省政府和中央、国务院报告灾情。发动灾区人民抗灾。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人民终于战胜了特大灾害,渡过难关。1980年,豫西某地区受灾,地方报告灾情说的非常严重。蔡迈轮经过调查,实事求是向中央作了汇报。1982年,蔡迈轮身患癌症,带病坚持工作,随同省灾情汇报团赴中央汇报,在北京停留18天,使救灾工作得到落实,但癌症已到晚期。1983年4月3日,蔡迈轮在郑州市病逝。在追悼会上,许多老同志、干部、工人为他送别。民政厅的干部们说:“今天追悼的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蔡迈轮一生著述有《黎明前的日记》、《行军日记》、《剿匪反霸斗争记实》、《自传》等,共30余万字珍贵资料。
(刘全生)
王建平
王建平(1915~1959) ,陕县张村镇南阳村(现宜村乡丰阳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他考入陕县简易师范。同年11月,王建平到山西汾阳军校学习。1933年春,爱国将领冯玉祥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奋起抗日,王建平被编入吉鸿昌的第二军军部任中尉副官、连长,后调同盟军总司令部干部学校任中尉分队长,率队到前线抗击日寇。在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收复多伦时光荣负伤。10月,同盟军被蒋介石围剿失败,王建平因共产党嫌疑被捕,关押于国民党南京监狱。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37年9月,王建平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经介绍到陕西泾阳“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学习期间,党组织又对他进行了认真的考察,“青训班”副主任胡乔木亲自找他谈思想,谈理想,谈时局,征求他的意见。1937年11月,胡乔木向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写信,介绍王建平到延安“抗大”学习深造。1937年12月,他在抗大被接收为“民先队”队员,并担任民先组长及宣传干事。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国共产党需要选派一批政工干部到国民党军队去做统一战线工作,王建平被组织选中,提前毕业,分配到国民党93军83师补充团第3营任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官等职。
1938年12月,王建平奉调到《新华日报》西安分馆任经理。经过组织批准,王建平先后两次回到陕县,号召青年奔赴抗日第一线,将10几个青年带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1940年3月,王建平带领一批青年学生到达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接见了他,亲笔向中央党校校长邓发写了一封详细的介绍信,对王建平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政治认识、工作能力、党性锻炼以及在历史转折关头的表现和证明人都介绍得非常具体,并作了中肯的评价。王建平进入中央党校,被编入45班学习。学习期间,王建平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的号召,积极参加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荣获“劳动英雄”称号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劳动英雄奖章”.
1941年,王建平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使他所患的阿米巴痢疾日益加重,积劳成疾,治疗无效。经组织批准,于1942年8月回家治疗。
1944年冬,八路军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了陕县东部地区。这时,由于陕县西部被日军侵占,因西安交通中断而滞留家中的王建平,立即从敌占区跑到县东解放区,向县委书记蔡迈轮(在延安中央党校同班)反映县西敌情,要求参加抗日工作,组织指示他向伪军朱景武开展反正工作,以利分化敌人和争取中间人士参加抗日。王建平遵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工作。由于1945年5月发生了“豫西事变”,他的工作被迫停顿下来。
解放战争初期,王建平被地方党组织领导人误解而失去联系。陈谢大军挺进豫西后,王建平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任陕县第二大队队长,为陕县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平仍在陕县工作,后在整风、反右中受到错误批判,1959年含冤去世。1979年,陕县县委对其平反昭雪。
(刘全生)
焦长胜
焦长胜(1915~1991) ,灵宝市大王镇冯佐村人。他是灵宝市(原灵宝县)农村合作化的带头人,20世纪50年代灵宝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52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57年又被评为全国劳模,并以农民代表身份出席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后又参加了中国劳模访问团,赴前苏联、东欧等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参观访问。
焦长胜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和旧中国千百万穷苦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上不起学。为了生存,孩童时代他就和弟弟给财主焦作南放牛放羊,做牛做马。25岁父母相继病逝,他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岂知天有不测风云,在他33岁那年,弟弟又死于非命,留下2个女儿托付于他,加上自己的3个儿女,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到他的身上。为了维持生计,一有空闲,他就挑着担子卖油,走街串巷。
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焦长胜同样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土地改革这一伟大的运动中去。
1950年,焦长胜被任命为冯佐乡生产委员。刚上任,即碰到难题,工具少,牲畜少,生产组织起来十分艰难。怎么办?他前思后想,反复琢磨,白天干活,晚上和群众促膝谈心,经过深思熟虑,“合作生产,取长补短”的思路在他脑海内逐渐清晰起来。没有现成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他将荣辱得失完全置之度外。1952年春,焦长胜组织成立了以焦恒春等16户农民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他任组长,这是当时灵宝县的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大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度难关。分配方式是实行8分制,早上3分,中午2分,下午3分计算,这样,及时解决了无牲畜缺劳力户的燃眉之急,推动了生产发展。这一创举当时在全县产生了轰动效应,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县委以此为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并将他的经验在全县推广。
焦长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1953年创建冯佐初级社,秋种时他又组织了4户农民入社,他任社长。县委为激励他的创新精神,特地奖给社里一头黄牛,并且给牛披红戴花,在县城街上游行,引起了极大轰动,农业合作社风靡全县,灵宝、陕县数千人到冯佐村参观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4年创立新店红旗农庄。
为了巩固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县里专门派出了工作组,长驻冯佐村指导工作,总结经验,在全县普及推广,到1955年全村又发展了5个合作社。同年冬季,冯佐与新店合并,成立新店乡,由5个村组成一个红旗农业高级合作社(简称红旗农庄),焦长胜任社长,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他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被选为灵宝县委委员。1958年人民公社化,他又担任大王公社副社长和党委副书记。1960年,他响应革命干部“能上能下”的号召,毅然辞去了大王公社领导职务,回乡担任了冯佐村党支部书记,全心全意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中去。
焦长胜并未上过学,但他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热爱之情,勤学不辍,居然也能读书看报,到后来上台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连稿子也不要了。他思维敏捷,刚毅果断,在冯佐村任党支部书记的前几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水利条件差,靠天吃饭,旱地丰产得不到保证。走过“南修库,北建站,花了不少冤枉钱”的弯路之后,下定决心寻找地下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一想法得到了洛阳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专门给灵宝拨来了一台20型冲击式钻井机,他又派人出去学习打井技术,几经周折,终于打出了全县第一眼机井。尔后数年,他一鼓作气,先后打了70余眼机井,旱地变水田,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焦长胜面对荣誉和掌声,他始终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从不讲排场,摆阔气。他经常去县委、公社开会,经常在讲台上做典型发言,不管在什么场合他总是以一个普通农民形象出现。身穿粗布衣,头裹白毛巾,脚穿千层底。甚至在1957年11月出席全国农业会议时,还穿着农民的衣服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每次从外面开完会回到村后,他就来到田间地头,一边宣传会议精神,一边察看庄稼长势。据年届80岁的焦兴奎老人回忆说:“一到地头,就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抽旱烟袋,讲形势,拉家常,没有一点官架子,大家都很随便,谈笑风生。"
焦长胜心里装着集体,装着他人,唯独没有他自己。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他和焦恒春去洛阳买钢管,临回来前,焦恒春说:“你孩子多,给孩子买点啥吃的。”他摇了摇头,却用自己的钱给村东头的孤寡老人买了两瓶罐头。一年夏季,阳店公社布张村发生了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他听说后,立即组织村党支部成员和一批劳力、车辆、牲口前去帮助夏种。布张村干群大受感动,从此两村结为友好往来村。1957年7月,他从国外考察回来后,立即脱下政府为他特置的西服皮鞋。恰好当时村里成立了业余剧团,缺少高档服装,他二话没说,立即将西服送给了剧团,把皮鞋给了演员。
焦长胜1983年退休,1991年与世长辞。
(马培芝)
谢润玉
谢润玉(1915~1950) ,又名泽琼,卢氏县大南沟村(今栾川县冷水镇)人。幼读私塾,成年,不务正业,常鬼混赌场,好吃懒做,讹诈成性,是个十足的无赖。某天逢集,谢与余智、周三复两布商以是否取裸体游街为条件打赌,谢脱光衣服,裸体赤身,穿街过市,以此赢得余、周两人白布五十匹。谢润玉,从此更是臭名远扬。
从1932年起,谢即混入官场,历任冷水乡十一保保长、壮丁队大队长、三川镇镇长等职。谢任三川镇镇长之后,排除异己,力图独霸三川。冷水绅士周明甫与谢有宿怨,谢欲除之。某日谢收买南阳布商3人,投宿周家,继之又派心腹三人至周家“查户口”,乘机将周明甫打死。而后又将三布商以“解放军武工队”打死人为由抓捕起来,行至半路将布商放走。翌日,谢又至周家吊孝,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并向国民党卢氏县政府报告称:“耆绅周明甫被解放军情报员打死,殊属可悯。除将罪犯就地活埋于江家岭外,请发抚恤,以慰幽魂”.
谢润玉凭依抱犊寨天险,自封为寨首,组织地主武装,反共反人民。抱犊寨位于今卢氏县范里镇和栾川县三川镇交界处的伏牛山中,座落在海拔2500米,方圆40里的抱犊山顶,四周皆悬崖峭壁,地势极为险要,从山下至山顶寨内只有一条通路,易守难攻,素有天险之称。这里原本是古人为躲避战乱而修筑的山寨。进入近代以来,战乱频仍,该寨遂成为土匪盘踞的巢穴。因此,1947年10月,谢向国民党国防部请示:“以伏牛山抱犊寨作根据地,组织反共核心。”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当即委任谢为直属第七支队队长。接着,国民党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陕州城)委任谢为独立团团长。1948年1月5日,解放军三十八军五十五师警九旅配合豫西三分区一0二团攻打抱犊寨,由于山寨险陡,未克。谢润玉遂借此机会邀功,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通电予以嘉奖,并发给荣誉奖章。1948年6月,谢勾结潭头地主武装胡军屏成立嵩(县)卢(氏)联防指挥部。三川一带强征民工3万人次,修筑抱犊寨防御工事。抓丁1500余人,勒派32亿枪支款,建立地主武装。凡不愿为其卖命者,抓回就立即枪决。谢润玉千方百计包庇维护地主恶霸利益,残酷镇压农民。1948年保长李永思拦路抢劫,强奸民女,农民张保山等13人具状控告。谢颠倒是非,加以诬告罪名,将张保山等5人枪决于抱犊寨。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在谢担任寨首期间,共杀害、活埋无辜群众、农会会员40余人。在当地乃至在豫西一带民愤极大,人们恨之入骨。
1948年8月,豫西军区决定,坚决攻克抱犊寨,拔掉这颗钉子,由豫西军区副司令员文建武、豫西七地委(即陕州地委前身)书记唐方雷、专员刘绍南、副司令员殷义盛等人组成攻寨指挥部。攻寨指挥部进行了两次试探性强攻,未能攻克,遂改变策略,实施“长期围困,相机攻击”的方针,对抱犊寨实行层层围困。9月22日,胡宗南派飞机空投弹药、食品等物资,鼓励谢固守顽抗,作垂死挣扎。经过33天围攻,寨内弹尽粮绝,谢遂率40余匪兵弃寨而逃,逃至叫河张布政沟被解放军击溃。最后谢带领3个亲信,逃窜于卢氏、陕西洛南、灵宝等地。我解放军先后三次攻打抱犊寨累计伤亡500余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方取得了最后胜利。
1949年7月,谢润玉又纠集残余地主武装组成新三师,谢润玉任师部副官主任。新三师被击溃后,8月31日,解放军剿匪部队,在陕西商洛地区大山之中将谢俘虏。11月6日,谢被押回栾川。1950年1月,谢润玉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被押回三川镇执行枪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石 耘)
任 晨
任晨,原名仰文,字博山,乳名玉来,参加革命后化名任晨,沿用至今。1916年3月17日出生在灵宝县阳平镇东坡村。父亲在他出生前半年因病故去,母亲寡居抚孤,因而他少年时代历尽艰辛,深知人世之炎凉,遂立下了“变革社会”之宏图大愿。他不顾家庭的阻拦,四处求学,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明诚中学。时值日寇侵华,大片国土沦丧,他在学校任学生会宣传队长,经常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抵制日货,宣传抗日。1935年春,他又插班入开封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学习,任该校学生会副主席兼总务课长。是年12月16日,开封学生举行罢课,到火车站卧轨以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学生代表到南京请愿的活动。他所在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中途溜走,他便奋起带领同学们参加了卧轨行动,因而受到校方干预,被迫于1936年秋退学,返回阌乡县。
阌乡县立完校校长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王斌吾担任,是阳平镇张村人,发现任晨思想进步,便聘任为教师。在中共地下党员王斌吾、刘子厚、刘居英等人的指导下,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国,点燃学生们的民族主义之火,使许多学生有了比较激进的思想。“双十二”事变后,由于当局企图加害中共地下党员,王及二刘便秘密撤出阌乡县。他又按照原撤走时的安排,发动学生掀起学潮,以抗议当局派思想反动的人来校任职。后来,由于全国的抗日浪潮已风起云涌,他再也不肯在大后方任教,便在取得王斌吾的同意后,于1937年6月中旬率学生于克法、樊志英北渡黄河,到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了抗日工作。
任到山西后,被分配到杨献珍负责的军政干训六连学习,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担任了偏关县动员委员会锄奸部长。此后他历任马占山挺进军先锋队骑步队长兼指导员(并任党的支队总支委员),一二O师三五九旅教导营军事教员、军教组长、营部党支部书记,并参加了著名的上下细腰涧对日歼灭战,负伤两次。1939年9月随部队回师陕甘宁。
1940年在晋北忻崞地区同蒲铁路西侧,任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后又随部队进驻陕北南泥湾,进行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经济封锁的大生产。1943年冬,他任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四大队(干部大队)副官、参谋,随部南下晋、豫、鄂、浙、赣、粤,开辟新的游击地区,连续征战,参加了极为残酷的江西上饶地区的突围战,及陕南镇安狙击战。北返后任中原军区豫南军区罗(山)礼(山)应(山)县指挥部副参谋长兼独立营长。1946年7月又调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副参谋长,随部队在中原突围中参加了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鲍峪岭战斗。其时,七一九团为全旅的后卫,面对敌人九十军五十三、六十一两个师六个团以上的兵力,浴血奋战,攻破了横贯山,突出了敌人的重围,这是一次极为险恶的鏖战,持续了两天,任的警卫员也负了伤,但仍胜利地完成了旅长交给的断后任务,摆脱了敌人,回师陕北。此后,他又于1947年3月参加了保卫陕甘宁的青化砭伏击战,及晋西南的汾孝战役和解放运城的战役,多次荣立战功。1948年,他任独立四旅副参谋长,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各次战役,尤其是在粉碎李书堂叛乱中,他只身履险,舌战群敌,威慑敌胆,被誉为新疆军区的“铁嘴”将军。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任晨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但他在党的教育下,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多次率部队取得赫赫战功,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敬佩与尊崇。建国以后,他居功不傲,历任莎车军分区副司令员,步兵五师参谋长及军垦农一师师长,担负起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任。1955年2月他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7年6月毕业后升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任职期间,他还参加了建设阿克苏胜利大渠,平定叛乱和中印边界反击战,又为人民立下了新功。1988年离休。
任晨早年投身革命,戎马生涯之余,喜好书法绘画,离休后担任了新疆军区老战士书画研究会会长等,工作之余,除撰写回忆录之外,诗、书、画作品亦频有面世。(张一)
苏明森
苏明森(1916.6~1995.7) ,渑池县仰韶乡礼庄寨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从小务农。1932年在家乡参加国民党军队。后该部队到达湖南桃园县时,因为他在部队后方医院学过医术,就离开了部队到南县卫生院担任了护士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苏明森所在的桃源县沦陷,苏明森当时在汉口做生意,随难民逃回了河南。在郑州,财物被抢劫,自己又被抓了壮丁。1948年随国民党溃败部队乘军舰撤至金门岛。1953年到台湾,继续从戎,后升任上校。1960年退职后,一人独居在台湾桃园县八德乡,住在用于安置老兵的“荣民之家”“享福堂”。苏明森就在那里开办了小门诊所,苦心经营多年。虽然无有妻室和儿女,身处台湾,却心系家乡,思念家乡亲人。曾将20万元台币送给了朋友,想到大岗寺出家,但断绝红尘也隔不断乡愁。
1987年,苏明森回到了家乡渑池,高兴地说:“回来了,总算回来了。40年的期待盼望,半辈子的梦想成真,但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当有人叫其“台胞”时,苏明森听到后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都是中国人,何必称‘台胞’"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盼望祖国统一的追求和愿望。
苏明森自幼爱国,终生恋家。回到家乡后,深感家乡教育事业落后。1989年5月,苏明森毅然决定把自己俭省节约下来的生活津贴和薪金,用于发展家乡教育,找到县教育局负责人说“我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程度,为了勉励学生学习,我积存了一点钱,想拿出来资助教育……永久存款,每年以利息奖给品学兼优的中学学生。”当年5月交来3万美元。1990年8月,苏明森二次回到渑池,又交付3.5万美元。1992年8月,苏明森第三次回到渑池,交付1.5万美元。三次共向家乡捐赠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9万元),用于鼓励家乡的莘莘学子求学上进。
1990年春,县、市、省三级教委,从省台办到省政府,逐级请示设立奖学金基金会。3月27日,经省政府文件批复,由渑池县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苏明森奖学基金”。苏明森任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县教育局长任理事长,局其他领导任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全县各中心学校校长任理事。并设司库1人,主管理事会财务帐目。奖学金一般每年8月下旬授奖一次。1990年首次颁奖。1990年和1992年,苏明森亲自在渑池向学生颁奖。1992年8月20日,苏明森受到来渑池视察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的接见。1990年至2000年,“苏明森奖学金”共提出了奖励金31万元人民币,奖励学生1.1万余人次,对发展渑池县中学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苏明森在回渑池探亲期间,还向仰韶乡初中捐献人民币1万元用于修造校门、增置课桌板凳,向礼庄寨村捐献人民币5000元用于修建校舍。
1995年7月,苏明森因病在台湾去世。讣闻传来,渑池县对台办协助为其家属办理了台胞遗产继承公证书。去台湾的亲属发现其遗产很少,仅有旧、新台币24张,约合人民币85.16元。在台多年的苏明森乡情难泯,把毕生的积蓄全部贡献给了故乡的教育事业。
(杜建成)
李树滋
(1916~1997)又名李润时,灵宝县阳店乡北宋村人。上中学时,就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同组织失去联系脱党。高中肄业后,在陕县、灵宝一带农村任教。曾担任过国民党陕州专署机关报《民声日报》的文艺副刊编辑、陕洛剿匪指挥部《剿匪导报》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陕州专区书店副经理、文教馆长,陕县文化馆长、副县长。1959年陕县、三门峡市合并后,任市文教局副局长。1961年县、市分置后,任陕县文化馆馆长、县政协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树滋一生著作颇丰,青年时期在《重庆文艺》、《西安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数十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作的中篇小说《宋小熊翻身史》,在省《文化半月刊》上连载。他还创作改编了16个剧本,其中《失街亭》由北京保文堂书店出版。《迎春台》、《八件衣》、《石门谷》、《金沙滩》、《一两银》、《卢州丞》、《三击掌》等参加了省、地戏剧会演并获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树滋被错误批斗,挨批回来后,卸下脖子上挂的黑牌,洗掉脸上抹的污渍,钻到图书室,将馆内3万张报纸、千余册图书、4000多册古籍整理收藏,使其免遭劫难。还跑了数十个乡村,收回外借图书5000多册。李树滋在被隔离审查时,听说一群受蒙蔽的学生要拆除宝轮寺塔,私自走出“牛棚”,只身赶往现场,站在“造反派”面前,慷慨陈词,以死相谏,后又上书时任三门峡市革委会主任江川,才使它免遭厄运,屹立于黄河岸边。
1973年,李树滋重新工作,一个冬季仅在大营公社就跑了9个大队,帮助修改、导演6个创作剧本,3个参加全县会演获奖。次年在大营大队抓点,一住就是几个月,使这个大队的群众文化活动越办越好,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多次受到国家、省、地、县的表彰。1982年8月,暴雨成灾,年近古稀的李树滋,带领文化馆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跋山涉水,到受灾最严重的4个公社慰问演出。1985年离休后,还参与《陕县文化志》的编撰工作,提供资料,审核定稿,终于在有生之年,实现成志夙愿。同年,根据李树滋的申请,党组织批准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树滋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6年,工作成绩显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85年当选为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河南省分会理事。1997年2月27日病逝。
(杜丙铎 刘安璋)
许天民
许天民(1917.3~2004.2) ,原名许守谦,卢氏县文峪乡大石河村人。1939年8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中旬,中共卢氏县委建立后,担任县委联络员。1940年2月初,县委选派许天民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学习。3月18日,被编入第一大队二中队,担任第四班副班长、党小组长和大队支部民运委员。9月,学习结束后,许天民被派往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涡阳通讯分处”,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陈毅军长对涡阳的情报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要求全军予以学习和推广。
1941年初,以许天民为书记、朱晦生为副书记的“特别支部”在周口成立。主要任务是在新四军四师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敌占区的秘密情报活动。特支发展了10余名中共党员,成为我党秘线工作的骨干。
1943年5月,鄂豫皖边区党委将“特支”工作改归鄂豫皖边区党委领导。同年9月,许天民任豫东地下党特派员。1945年6月,许天民北渡涡河,在龙山集、曹市集一带向四师领导机关汇报“特支”工作,适逢四师准备拔掉安徽宿县孙町集汪伪第十五师。许天民只身闯入孙町集,当面向“特支”打入汪伪十五师任上校参谋长的王奇布置任务。不久孙町集被四师收复,全歼汪伪十五师。
1945年12月,成立以情报工作为主的“徐州工作委员会”。许天民为书记,朱晦生为副书记。陈毅指示,徐州工委由华东局国军工作部、华东野战军联络部刘贯一直接领导与联系。
这一时期正是蒋军向华北、东北各战略大城市驻屯集结之时。徐州工委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借机深入,让预伏的同志随蒋军前进,迅速分布到山东、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绥远、辽宁、江苏等9个省和北平、天津、上海3个特别市,以及南京、徐州、郑州、开封、西安、保定、张家口、沈阳等8个市,分别打入李宗仁的第五战区长官部,孙连仲的第十一战区长官部,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长官部,杜聿明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等高级军事指挥机关,为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的情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7年7月,蒋介石在郑州成立了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其军事锋芒直指华东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许天民根据豫皖苏军区的指示,决定获取其密电码本。
经过调查,工委发现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机要室的少校译电组组长秦桐轩是一个可以进行工作的对象。许天民经可靠人介绍,找到秦桐轩,两人相谈甚洽。经过许天民的耐心工作,拿到了密电码本,遂将抄录的一部乱码、半部底码立即送往豫皖苏军区。不久,豫皖苏区党委书记吴芝圃指示许天民必须在大军渡江前弄清崇明岛至田家镇的国民党军的江防情报。1948年9月,许天民到达南京,经殊死努力,终于按时将国民党长江布防图送达我方高级军事指挥机关,对解放军的渡江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9年4月,许天民任豫皖苏军区情报处处长和河南军区办事处主任。1958年4月,许天民由河南省公安厅政保处处长奉调到香港作重要特情的指导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及中央组织部有关领导对许天民及其领导下的“特别支部”、“徐州工委”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批准许天民为副省级待遇。2004年2月20日,许天民在广州病逝。
(白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