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地 -> 社会新闻 -> 内容
张红超:国际知名的“心脏修理师”[图]
2014/1/27 23:18:08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再忙,张红超也要抽空学习。

  

    张红超在诊疗。

  

    张红超在指导研究生。

  医道乃圣洁之选择,当我们从第一天选择进入医学院学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心里发誓放弃了出人头地,放弃了指手画脚,放弃了故弄玄虚。我崇尚先辈名医的辉煌人生和崇高人格。
  
  ——张红超
  
  写下这段人生感言的是一位妙手仁心的医者,一位孜孜以求的学者,他叫张红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三门峡市渑池县人。日前,“走南闯北三门峡人”采访组来到北京,专访了这位国际知名的“心脏修理师”。
  
  三门峡,是他从医的起点
  
  感谢在三门峡期间的工作为我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读博士期间,我是博士班的班长、研究生会主席。
  
  ——张红超三门峡工作感言
  
  1970年,张红超出生于渑池县城关镇李家洼村,父亲是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于医生这一职业并不陌生。17岁考大学时,他顺理成章地考上了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
  
  “其实,上大学前我想以后从事行政工作,也想学新闻,但最想当教师。”张红超说,“大学毕业前,我一直对政治、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但既然学医了,就要学好,到大三时,我才真正开始潜心学医。”
  
  1992年,22岁的张红超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三门峡市人民医院(现为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工作。在这里,他参与了三门峡市第一例心脏起搏器安装手术。
  
  “当时这样的手术在全国都不多见。现在看来,那时确实有点冒险。不过,这可是三门峡当时的一个标志性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得很好。”
  
  在三门峡期间,繁忙的工作任务、突出的表现、诸多的光环没有改变他内心对医学境界的追求,寻求名师指导的愿望一直在激励着他。
  
  1994年,工作两年后,张红超考上卫生部直属的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潜心研究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心脏移植等手术成功的关键技术,并运用现代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血管内皮细胞在心脏手术中保护血液与心肺等重要生命器官的作用。
  
  “貌似轻松的入学、拿到博士文凭和担任研究生干部,与我在三门峡的积淀分不开,也与豫西人执着低调的吃苦精神分不开。”张红超说。
  
  学术研究是枯燥的,为了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他学习英语到了痴迷程度。“后来和人交流时我能流利地说出英语,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汉语该咋说了。”张红超回忆道。
  
  英语的大门打开后,他宵衣旰食、刻苦钻研,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9年,29岁的张红超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时,曾有机会到当时的卫生部工作,但他最后还是被特招入伍来到了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他想靠医术救人。
  
  从2000年起,张红超致力于重度心衰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的围术期救治,并研究针对严重冠心病探索细胞移植结合心肌血运重建治疗心肌梗塞技术。该课题被列为空军重点课题,张红超迅速在新的岗位上打下良好基础。
  
  2001年,31岁的张红超成为空军总医院最年轻的外科副主任医师。
  
  遭遇非典,他靠专业知识自救和救人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需要隔离的严重肺炎几乎要了我的命。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又一次失去了精神支柱,得知我病危的消息,母亲几乎崩溃。她在心里不停祈求:“我的儿子一定会转危为安!”
  
  ——摘自张红超《受伤时,我属于母亲》
  
  2003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却的。就在那一年,非典型性肺炎袭击了中国,没有人知道这种病起源于哪里,又该如何治疗。因为坚持在医务工作的最前线,张红超不幸被感染了。
  
  为了减少同行感染,他在已经严重呼吸衰竭、心肌损伤、频繁水样泄的情况下,坚持自行运用无创呼吸机,谢绝医护人员进入自己所住的病房,还于病痛中总结了自己此前所有接触的人员,为研究非典提供了一条精确的传染链。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和全军会诊专家共同决定从他开始进行“全丙球化治疗”。此间,他提出了“免疫网络空洞学说”,并将自己的血液样本、用药情况提供给医院科研所用,为非典的治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了满足当时的防护需要,张红超还在病床上反复推敲,终于设计出了粘贴式口罩。
  
  最终,张红超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挽救了自己,跨越了生死的门坎儿。
  
  病愈出院后,张红超义务为一名非典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和医疗指导。
  
  经历了这次生死考验之后,张红超更加坚定了要用自己所学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的决心。
  
  求学美国,他站到世界技术最前沿
  
  初到美国,美国人让我干点杂务,后来不但不让我干杂务,还将我频频请上手术台,并且将我的年薪从35000美元提高到47000美元。说到底,美国人不如中国人那么爱钻研。
  
  ——张红超留学美国感言
  
  2005年11月,为了掌握世界前沿技术,张红超被空军总医院选派到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修和攻读博士后。
  
  留美期间,张红超主要学习钻研晚期心衰和晚期胸部肿瘤的最新治疗技术,同时接受肺移植及冠状动脉搭桥技术训练,并研究人工瓣膜置换技术。
  
  “当时,国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病率异常突出,这种病会导致患者心脏增大、心律异常,并逐步出现心力衰竭。一旦患者的二尖瓣狭窄病情达到重度,很可能会出现血液供应障碍,病人活动后会出现心慌、气短、咳嗽、乏力、阵发性呼吸困难、咯血或发生心衰。此时,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外科手术是最理想的选择,我在美国就主要学习这方面的技术。”张红超说。
  
  “我的美国导师水平很高,世界排名前三。刚到美国第三天,我就在小白鼠身上做了一个手术,将小白鼠的心脏移到其体外并保持跳动,便于进一步研究。这个技术对研究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小白鼠的心脏才有一个黄豆大小,我要在上面接5根管道。手术成功后,美国同行立刻对我刮目相看。”张红超接着说道。
  
  精湛的技术、谦虚的品格,使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访问学者迅速赢得了美国同行的信任,那里先进的医疗设备、前沿的医疗理念,为他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他很快掌握了这项前沿技术。张红超不断地被邀请上手术台,从最初的手术辅助人员到成为主刀。
  
  到美国的第八个月,张红超在著名的AJP杂志上发表了出色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令许多留学生十分惊讶。
  
  在美国研读博士后期间,张红超还曾参与美国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NIH课题。他大胆开拓思路,在研究中发现了比外国同行更加先进的说明问题的方法途径,使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7年,张红超完成博士后学业回国,全身心投入到治病救人之中。
  
  妙手丹心,他以大爱之心解民忧
  
  作为一名中国当代医学专家,我认为需要抱定两个心态:一个是挑战之心,敢于掌控最新医学技能,打开医学新的禁区;另一个就是要有大爱忧民之心,不遗余力为有疾病的群众解除病痛。
  
  ——张红超从医感言
  
  在空军总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张红超在加强医患沟通、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浓浓的爱,进而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外科医生的“三件宝”,其中,语言排在第一位。
  
  “我们要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坦诚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选择外科手术,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最理想,术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医患双方如何共同抵制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等。这种沟通能使患者和家属了解医疗过程、增加自信,进而更好地配合医院治疗,最终受益的是患者。”张红超说。
  
  张红超不仅用良好的态度去对待病人,更有为病人着想的一颗爱心。
  
  2007年8月,一个山西灵丘籍5岁大的心脏复杂畸形孩子急需手术,可是手术费高达15万元,孩子的父母无奈之下打算放弃治疗。张红超接诊后,认真对孩子进行了一番检查诊断,提出了第二套手术方案,即分期进行动脉导管结扎、人工血管补片加宽主动脉手术和心内畸形矫正成型手术。这套方案的花费只需4万元,成功率很高,患者家属欣然接受。当患者痊愈出院时,家长紧紧握着张红超的手感动地说:“张大夫,太感谢您了!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2009年,张红超在偏远地区义诊时遇到一个8岁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女孩,因为家境贫困而放弃治疗。“再拖下去,孩子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张红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回到北京后,他与医院各部门以及社会团体步长集团协调后,将这个小女孩接到北京亲自为其做了免费手术。
  
  “我是一个很群众的人,从医这些年好多患者病愈后都成了我的朋友。马年春节就要到了,往年春节我能收到1300多条患者的祝福短信,这些短信我都会与家人分享,这是对我们医生做好医务工作的最好鼓励。”
  
  边穷地区行,他大公无私传技术
  
  一个医生即使医术再高超,他救治的患者也是有限的。如果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医生,那么受益者将会大大增加。
  
  ——张红超边穷地区行感悟
  
  怀着一颗爱心工作的张红超,还多次把这颗爱心带出北京,参加“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活动。
  
  “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活动是以全国优秀医疗卫生界爱心人士发起和参与,以老少边穷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救治为核心的大规模定点、定向的主题公益行动,已被纳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同心工程”。
  
  张红超多次到边远地区义诊,足迹遍布宁夏、内蒙古、甘肃、西藏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他还积极向这些地区的医务人员传授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突泉县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区级贫困县,医疗水平较为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空军总医院和突泉县签订了帮扶协议,张红超是对口支援专家组的骨干成员之一,多次到突泉县义诊和传授技术。
  
  有一次遇上天降大雪、交通中断,张红超和同事们徒步几个小时从机场赶到医院。当地百姓对大医院专家的信任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每次去的几天时间内他都要接诊上百人,病人经常拥在门口,就连上厕所都跟着他。
  
  为了帮助地方医疗机构提高“造血”功能,张红超利用当地有限的条件,向地方医务人员传授了很多实用技术。
  
  每一次去突泉县,张红超都会累得精疲力尽,可他深知自己带去的不仅是医术,更有军民的鱼水情和空军总医院的形象。当地百姓和医生都记住了张红超的名字,有的患者甚至追到北京请他看病,当地医生遇到难题也随时给他打电话咨询,张红超对突泉县人民有求必应:“我已成了突泉县人民的亲戚了。”
  
  2011年,张红超被授予“共铸中国心”十大优秀志愿者。
  
  2012年,张红超再次和首都医务工作者走进青海和西藏的那曲、日喀则等地区,开展义诊巡诊、专题培训、捐款捐物,并筛查少儿先天性心脏病。
  
  青藏高原稀薄的氧气,对每一位从内地到这里的人来说都是身体和意志的考验。在这场爱心的接力中,张红超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尤其是不顾曾经感染非典恐有后遗症的危险,靠自备药物和氧气袋支撑着完成了任务。
  
  想起边远地区行的经历,张红超感慨地说:“医生这个职业很神圣,是它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我的毕生目标就是做守护人民健康的精慈仁医。”
  
  言为心声,张红超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兢兢业业,他努力做顶尖的“心脏修理师”
  
  我们要敢于放弃贫富、贵贱、远近的差别,更要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能力、方法和心态。
  
  ——张红超
  
  空军总医院的工作,除了忙碌还是忙碌,张红超在忙碌中充实着自己,完美着人生。
  
  张红超笑谈:“现在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忙,几乎没有可以自己做主的时间,每天早上7点钟就得到病房查房,8点钟开始上手术台,一天最多要做6台手术。白天忙着做手术,一点儿不能出错,晚上得搞研究、写论文,还得修改研究生的论文,查找相关资料……虽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但生活很充实,累并快乐着。”
  
  谈起时间不够用,张红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一次,一个朋友多次电话联系他想见他一面,但他总抽不出时间。后来,这个朋友不得不到空军总医院挂了个张红超的专家号才见了他一面。
  
  “朋友笑着说我耍大牌,可我真的不是耍大牌,因为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在排队,多挤出点时间,就能早一点解除他们的病痛。”张红超说,“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我越来越觉得还有很多问题待解,越来越感觉我只是看到了一点‘小风景’。”
  
  “我常形容我们做心血管手术的医生是‘拆弹部队’,也可叫做‘心脏修理师’。患者的心脏血管内胎爆了,外胎包裹着勉强维持生命。我的工作就是修复心脏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做一名顶尖的‘心脏修理师’。”
  
  “曾有名来自东北的患者,他的心脏主动脉夹层内膜破裂出血了,当时快要过春节了,患者随时可能死亡,家属将亲人生的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了。为了救他,我放弃了春节休息,终于在春节那天使患者基本脱离了生命危险。家属多次找我,要给我孩子些压岁钱,我一直拒绝,后来,家属拦住我跪在地上求我收下。那一刻,我心里真比收任何礼物都感慨,在场的护士都掉下了眼泪。无奈之下我只好收下,交到医院这名患者的账户上,当作患者的医疗费。”
  
  在张红超看来,能使一个个病人起死回生是他最大的快乐。
  
  “医生是一项充满爱心的职业,这一点无论在中医的大医精诚理念中,还是在西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里,都有明确体现。”张红超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带的研究生,“如果没有爱心,就不要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近年,张红超致力于重度心脏衰竭、肺动脉高压的外科综合性治疗,并正在探索细胞移植结合心肌血运重建治疗心肌梗塞及肺动脉高压的综合程序化治疗技术,目的在为当前一些心脏外科治疗的禁区建立新的规范性治疗手段。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此项手术的成功率很高,张红超尤其对高龄风心病、冠心病围术期的治疗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擅长做各种心脏手术,对高龄患者实施心脏搭桥和安装大血管支架更是他的拿手绝活儿。
  
  张红超不但是位治病救人的高手,还是一位科研高手。他曾获得2008年度和2012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并担任3册杂志的编委、5项学科委员会的委员,这些年先后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著作5册,带研究生8名,成为国际知名的“心脏修理师”。
  
  人行千里,他最挂念家乡和母亲
  
  当年我考上了大学攻读医学,读了博士又出国留学。从村里到县里,从城市到首都,从首都又漂洋过海,我的母亲没有任何阻拦,她曾给我的很多朋友说过“随便他飞到那里,我绝对支持,绝对放心”。
  
  ——摘自张红超《受伤时,我属于母亲》
  
  母亲的爱和支持,是张红超前行中克服一切困难的原动力。
  
  张红超曾出版一部专著,名字叫《慈母是佛》。他在文中写道:“对母亲的描述可以用尽人类所有美好、感动的词汇;对母亲的任何演绎都可以使每一个人动情。神圣、无私、慈爱……母爱融融,滋养着人类,温暖着人类的历史。”
  
  母爱的力量,使他多年来将“祛心疾,益心智”当作行医的座右铭,用实际行动诠释“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
  
  工作虽忙,但没能挡住张红超探望母亲、探望家乡的脚步。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回三门峡、回渑池,看一看母亲,帮家乡医生解决一些医疗难题,尽可能多地为一些患者解除病痛,并将最新医疗技术和理念与家乡的医生们分享。
  
  不久前,张红超又一次回到家乡,在所住招待所的大堂内开展义诊。县领导知道后,将患者们请进了一个接待大厅,让大家有序排队,人人都能咨询到张红超。
  
  每年,都有很多家乡的患者赶到北京找张红超看病。“为他们看病要花去我五分之一的时间。我是从三门峡走出来的医生,对家乡人民非常有感情,他们能那么远来找我看病,肯定有难处。只要能抽出时间,我就一定会帮忙。”张红超说,“每个家乡来的病人,我都要投入两三倍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给我带来了乡情的温暖,让我体会到了这么多年潜心求学的人生价值。”
  
  去年,张红超还接诊了3名来自家乡的特殊患者。一位80岁的老太太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洛阳某医院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失败后,家属陪老人来北京找到张红超。张红超用最先进的大血管覆膜支架技术轻松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患者家属感动万分。
  
  另两名患者是对双胞胎小女孩,都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且均有多发病变。由于家境贫寒,病情已经拖了很久。此前,虽然多次去西安求医,但都因为医疗费用筹措无着落伤心而归。到北京后,张红超和同事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功予以治疗,而且为她们申请了一个慈善项目,治疗费全免。
  
  采访中,记者始终能感受到张红超的浓浓乡情。他托记者给家乡的老同学、老同事们带句话:“我会尽我所能帮你们学习进修、学术交流和多途径临床援助。”
  
  张红超也对家乡人民的健康给予美好祝愿:“有病治病,未病先防,科学适量的运动是最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祝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健康平安!”

分享到:
作者:王旭国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