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简说三门峡 -> 内容
天井窑院
2014/7/7 8:48:16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金光
  

  干净整洁的天井窑院。
  

  在地面上看,天井窑院就藏在地下。
  
  在三门峡市区周围方圆百公里的农村里,往日农民居住的是地坑院,也叫天井窑院。起初我以为是这里的人从穴居时代延续下来的习惯,但是我错了,通过访问才得知这一民居特点是有原因的。
  
  三门峡是丘陵地形,北临黄河,东西南尽是土塬或土丘。这儿一年四季随着黄河水涨水落,多有风沙天气。尤其冬日寒风裹着黄沙,冻得人们难以出门。人们便想出一个办法,把黄土层平整一下,就地开挖下去七八米深,然后在四周的土壁上向内掏挖成窑洞,住在里面不但能防风寒袭击,而且冬暖夏凉,十分宜人。我曾经问过一位专家,他介绍说,黄土层很厚,基本上是恒温。冬天,地面上的气温达到零下一二十度,但窑洞里的温度仍然为十三四度左右,感觉很暖和;夏天,地面温度达到三四十度,而窑洞里的温度还是十三四度,就会觉得凉爽。所以,人们有会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这儿人们居住地坑院的另一个原因是,三门峡属于崤函故道,是东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每次战乱,这儿的百姓都会跟着遭殃:房屋不是被烧,便是被过路的官兵借用,官兵走后,家什尽被拿走或损坏。加上,建造房屋需要木材和砖瓦,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开挖地坑院住窑洞,一来有隐蔽性,使路过的官兵或草寇难以发现村庄而扰民;二来只要费些力气,也不用木材砖瓦,尽可住得舒服。所以,这一居住方式,几千年不变。
  
  随着居住时间的增长,人们对天井窑院的开掘也逐步复杂或科学化。首先是在院中深挖丈余个方坑,填进石头,使夏季落进院里的雨水渗下去,解决排水问题;其次是在掏挖窑洞时,用艺术的手法,在里面掏出连窑、套窑或并排窑等,这样,可以不出大门,在窑洞里来回穿行。
  
  但是,毕竟地坑院属于地穴,人们还是向往住在地面上的房子里。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大都在地面上盖起了平房、楼房,逐渐迁出。天井窑院便成了一种民居记忆。有一天,一位新闻人进村采访,发现这一民居方式,便写了篇文章,并拍了图片在报刊上介绍,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于是从省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纷纷来此采访报道。果然效果非凡,引得一些游客到这儿探奇。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是一种文化,遂投资在甘山北边的村子里兴建了一片天井窑院示范区。不过他们新开发的窑院,更加坚固、干净和艺术,深得游人的喜爱,很多人到这儿看看便不想走了,干脆吃点农家饭,就在窑洞里住一宿,感受一下冬暖夏凉的滋味。
  
  天井窑院不光三门峡独有,洛阳的新安县,陕西的潼关、渭南和山西的运城一带也有。2004年国庆长假,我第一次步入天井窑院游玩,感到十分好奇,就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洛阳人看到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说:洛阳这么多天井窑院怎么没有人整理和挖掘,人家三门峡倒是抢了先。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