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三版 -> 内容
《1937南京记忆》打开历史反思窗口
2014/12/17 23:12:48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12月12日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5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首播当日,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播放该片,同名图书也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部分业内专家、学者在该片播出之际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正视历史、视角新颖、影像精彩的二战题材经典纪录片,更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以国际视野,对人类的战争与和平进行了深刻反思。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5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的播出也无形中拉开了这个特殊年份的媒体影像大幕。
  
  ●视角独特
  
  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1937南京记忆》全片共5集,正如该片的片名,这部大型纪录片以1937年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为载体,通过一个个特定的视点,使南京大屠杀这个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得到重新的解读和历史定位,从而促使人们进一步认真反思战争责任,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破了南京城,开始对我同胞实施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摄制组将77年前的影像和文字资料与当下的社会现状进行了紧密的勾连,将真相与虚构、记忆与遗忘这些国际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实,通过该片告诉当今社会中那些并不熟悉这段历史或者不愿面对这场惨案的人们。总导演闫东表示,和以往表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纪录片所不同的是,《1937南京记忆》不再单纯地展现灾难,而是以客观、理性的高度,体现出一种时代胸怀与国际视野:“反思战争,呼吁和平,不允许悲剧重演,是《1937南京记忆》对大屠杀主题的一个升华,也是故事表达的集中视角。”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师松冈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和中国历史学者步平,虽然片中这几位主要关联人物和77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人生故事却与这场浩劫息息相关。观众将通过他们的视角了解那场反人类的暴行,看到他们如何用生命控诉暴行、伸张正义,如何用良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去践行珍惜和平、制止战争的理念,并了解他们作为这段惨痛记忆的挖掘者、记录者和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心路变化的艰难历程。
  
  ●全球采访
  
  国际视野追寻真相

  
  为了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有全面且客观的认知,摄制组分别前往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波兰等国家采访相关人士,在境外拍摄了16700分钟的高清素材,采访了120多位境外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他们在对庞杂的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读和梳理中潜心创作,在对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人士进行系统采访中进行深刻反思,力图在创作中旁征博引,呈现国际视野。
  
  据了解,在美国拍摄期间,创作团队受到了美国当地华人和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等组织的大力帮助,不仅获得大量历史资料、图片和影像,并与美国历史学家、作家、政治家和著名电视评论员进行了深入接触,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地进行了拍摄。
  
  幸运的是,摄制组在美国采访到了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罗德斯、《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在美国犹太人中有很大影响的亚伯拉罕·古博、美国公共电视台主持人吉姆·莱赫,以及张纯如母亲张盈盈、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好友芭芭拉·梅森、同学保拉·卡曼和编辑苏珊·纳比勒等人,获得了大量第一手非常鲜活的素材。
  
  而相比之下,在日本的采访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摄制组排除万难,采访到大量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和历史学者、记者等,包括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从不接受采访的著名记者本多胜一等,获得了不少珍贵影像。同时,创作团队还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了讲述式和纪实性两种采访方式,对来之不易的人物采访素材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材料珍贵
  
  真实丰富首度面世

  
  作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真实而全面的史料至关重要,不容小觑。《1937南京记忆》自开拍起,就成立了资料编导组,他们的职责就是对所有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对国内大屠杀史料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筛选。与此同时,摄制组还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境外的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搜集了许多十分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并在美国耶鲁大学、美国抗日战争史维会、纳什维尔美国基督会等地进行拍摄期间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意外获得了许多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珍贵档案资料。
  
  在该片中,观众将首次看到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南京采访拍摄大屠杀幸存者的资料画面,而南京安全区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54箱资料也将在片中首次面世。费奇的这些资料包括日记、书信以及他保留的部分南京大屠杀的文件,20多年来一直静静地躺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资料堆里,最终,在摄制组进行相关采访时被发现。
  
  这些不断充实的史料使得该片更加丰富和鲜活,影像构成也更加丰满。据资料编导组的不完全统计,本片搜集的各类视频资料有3000多分钟,图片资料2000多张。这些珍贵资料的整理和运用不仅是对史实强有力的支撑,也是本片在创作上不断挖掘,力求深入表达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当下
  
  风格质朴连接现实

  
  据悉,该片的样片在拍摄期间就曾参展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并得到了多方国际人士的强烈关注。但摄制组很清楚,这部纪录片若想走上国际舞台,为国际主流媒体所接受,为各国观众所认可,就需要具有成功历史纪录片的特征:大量当事人讲述、大量发生在当下的纪实段落、大量寻访过程、大量历史文献与资料的呈现,以及大量真实影像的代入感。
  
  据了解,国际叙述方式是该片的特色之一,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细节表达十分重要。《1937南京记忆》将传统话题、传统思维、传统叙事语境在当下的视角下进行了非常新鲜的表达,为了追求平实而又深刻的镜头语言,感人而又触及灵魂的故事细节,保持质朴、沉重的影调和氛围,创作团队在叙事风格上决意舍弃大量动画与再现,直接使用蒙太奇手法,用最平实的影像画面,使影片回归纪录片的本质。
  
  5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一次简单的影像记录,不是对多方相关者一段简单的事件采访,更不是一部应时之作。创作者们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的辛劳创作,是对那段历史严谨而深入的再考证;他们条分缕析、至言不繁的艺术把控,是对那段民族记忆客观而理性的再梳理;他们观点鲜明、鞭辟入里的平实叙述,是为不同观众重新全方位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几乎被遗忘的大浩劫提供一个思考和认识的新角度。因而,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影像力作,其作用和历史地位必将被牢牢铭记,其影响或不可估量。
  
  (摘自《中国电视报》)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