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门峡日报 -> 日报二版 -> 内容
中流砥柱[图]
2015/9/3 1:41:1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1937年“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国内阶级矛盾让位于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民众武装等凝成全国团结一致抗日的蓬勃力量,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引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的民族先锋,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8年抗战中,中共三门峡党组织高举团结抗日的伟大旗帜,自觉肩负全民抗战的历史重任,始终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唤醒凝聚全民抗战力量,创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组织发动抗日救亡运动

  自觉担负起全民抗战的领导重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河南省委领导下,中共三门峡党组织得到恢复和重建,并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党组织自觉担负起领导全区人民实现全民抗战的历史重任,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推动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充分发挥了领导三门峡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12月,中共灵宝县委成立,这是中共三门峡历史上第一个县委。之后,中共陕县县委、中共卢氏县委先后成立。1939年1月,根据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决定,灵宝地委(亦称陕灵地委)成立,领导陕县、灵宝、卢氏、阌乡四县党的工作,这是三门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级组织。陕灵地委建立后,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至1940年,陕、灵、阌、卢四县共建立支部36个,中共党员发展到400余人。各级党组织积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订阅《论持久战》《新华日报》等书刊,分发给党员学习,选派党员参加在延安、武汉、竹沟等地举办的各种训练班。灵宝县委创办了油印刊物《我们的生活》,成为开展党内教育的重要阵地。1938年底,中共豫西省委在渑池八路军兵站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第一期党训班上首次宣讲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于提高党员素质、坚定抗战信念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使中共三门峡党组织和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大发展,为在三门峡地区实现全民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门峡各级党组织成立之初,积极发动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纷纷建立。1937年,陕县蔡迈轮等人组织了“抗日救国后援会”,在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出墙报、组织募捐、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活动受到国民党当局阻挠后,又以“旅外同学会”的名义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宣传。蔡迈轮等人还接管陕县二区大营中心小学(后迁至张汴岳庙),以学校为阵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抗日救亡的道理,组织学生成立歌咏队,演出抗战节目。渑池县成立了“渑池县抗日工作宣传队”,自编自演,以歌咏、演讲、戏曲等形式到全县各地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亡。宣传队后更名为渑池战地服务团,除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外,还开展战地服务训练,学习火线抢救的各种技能。卢氏县发动群众和开明士绅,成立“卢氏抗敌后援会”,成功组织了3次募捐,并举办抗日救护训练班和抗日救亡训练班,进行军事和政治训练,培养了大批积极分子和骨干。

  1939年中共陕灵地委成立后,三门峡抗日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在陕灵地委领导下,各地党组织积极宣传、发动和组织民众,在各地开办抗日训练班,培训民众运动骨干,掀起了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新高潮。灵宝师范学校学生在党员教师带领下,每天列队绕县城一周,大唱抗日歌曲,高呼救亡口号,被群众称之为“怒吼”。灵师等学校的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慰问团,到陕县为守卫黄河沿岸的抗日部队演出,并渡过黄河慰问驻守中条山的抗日官兵。陕灵地委还选派党员干部与地方文化部门和当地驻军合作,组建抗战话剧团,奔赴城乡巡回演出,广泛开展抗日救亡主题讲演、歌咏会、纪念大会等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演出宣传,传播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促进各阶层民众觉醒,激发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这一时期,外地抗日救亡团体到三门峡地区的活动,也推动了三门峡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937年冬,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贺绿汀、崔嵬等左翼文化界人士带领下,赴各地巡回演出,途经河南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陕县时,在陕县新生活礼堂为当地群众作了两场宣传演出,表演了小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并在贺绿汀的指挥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青年航空员》等抗日歌曲。1940年10月,中共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演剧三队在渑池常村休整,先后为当地群众演出了《鸭绿江》《新小放牛》《放下你的鞭子》《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剧目,并走进学校,教唱《松花江上》《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黄水谣》等抗日救亡歌曲,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必胜信念。

  抗战初期,在中共三门峡党组织的号召下,三门峡人民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成立了30余个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共有成员近千人。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形成,极大地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促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精神、人力和物力上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为三门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抗战初期,中共三门峡党组织领导各地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坚定了各界持久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对动员和发动三门峡地区全民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4年三门峡各县沦陷后,深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思想感召和影响的广大民众纷纷组织抗日自卫武装,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性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奋起御侮的伟大力量。1944年5月,陕县大营的席振武组织村民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人员最多时100余人。灵宝朱家窝村村民宋俊堂,把全村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抗日自卫队。迁驻卢氏的洛阳师范学校在中共地下党员张耀汉的发动下,组织起洛师抗日游击队,队员发展到200余人。1944年6月,灵宝贺村村民乔生江组织建立起一支抗日武装,并和朱家窝、王和、韩家等村的抗日武装联合起来,抗击岘山据点的日军。这支抗日武装很快发展到130多人,拥有100多支步枪和1挺机枪。同月,洛宁进步人士贺澍三利用与“洛卢人民自卫军”司令王希仲的关系,在河底一带成立了“第五支队”,贺澍三任支队长,中共党员成解任特务大队长。附近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被吸收到特务大队,使该大队成为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武装。洛宁的李桂吾在庙山一带组织起“抗日自卫队”,渑池的上官子平组织了“地方自卫队”,在洛宁、渑池地方抗日武装的基础上,建立了宜洛陕渑四县联防会。陕县爱国人士颜芝兰、王道正在陕县张村组建民众抗日司令部,统一指挥各保的武装力量,队员达到1000人,各种武器近千件,其势力范围囊括方圆百余里,多次顽强抗击日军“扫荡”。11月30日,盘踞岘山据点的日军对灵宝的贺村、王和进行“扫荡”。自卫队奋勇阻击日军进村,掩护村民转移,8名队员壮烈牺牲。中国共产党宣传影响下的民众武装斗争的开展,充分彰显了三门峡人民同仇敌忾、不甘外侮的精神,有力配合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作战。

  日军侵占三门峡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组织了灵陕战役和石大山战役,抵挡住了日军的正面进攻。1944年6月的灵陕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在陕县的五原、岘山庙、草庙集、三角山和灵宝的弘农涧河沿岸、虢略镇、寺河街等地组织了多场战斗,战况惨烈,五原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伤亡8000余人,第八师副师长王剑岳在毕家寨战斗中壮烈殉国。6月12日,日军已无力西进,开始东撤。国民党先后收复阌乡、灵宝县城及虢略镇,并重新部署了灵宝防线,防止日军再次西犯。1945年5月,日军占领位于卢氏县官道口镇东北5公里处的石大山,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企图破坏国民党第一战区的防御体系,继而向陕西境内推进。国民党军队奋起阻击,一七七师抢先占领石大山北端要隘火山关及其附近高地,该师中的中共党员在战役中充分发挥了骨干核心作用。经过两天激战,日军始终被阻止在石大山南部山凹。整个战役,日军伤亡2000余人,两个大队长被击毙。灵陕战役和石大山阻击战,终将日军阻挡于千古雄关——函谷关之内,使日军欲侵陕西、攻占西安的图谋化为泡影,对保卫大西北、夺取全国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面对河南战场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豫西,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抗战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的豫西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4年4月河南战役爆发后,中共中央密切注视河南局势的发展变化。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对进军河南工作作了全面部署。10月,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根据中央部署,抽调军区第十八团和第五十九团组成豫西抗日第二支队,渡过黄河,进入新安、渑池之间的北山地区,并迅速以渑池、新安、陕县、洛宁等地为中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2月,由河南撤退到延安的部分干部和晋绥八分区六支队一部,渡过黄河进入豫西,与二支队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后,在新安、渑池、洛宁、陕县一带向日伪军英勇出击,解放人口100多万,收编地方武装4000余人枪。在此基础上,成立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辖渑池、陕县、新安、宜北、洛宁、孟津6县,驻渑池果园乡西村一带,豫西抗日局面迅速打开。1945年2月下旬,河南军区领导人率领豫西抗日第三、第四支队从山西渡过黄河,到达渑池西村,与二支队会合,豫西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实现了统一。

  八路军挺进豫西后,人民抗日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各县党的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根据地各项建设稳步开展。按照河南区党委关于“在各种群众运动中,大量吸收工人及贫苦农民与知识分子入党,达到每个自然村都有我们支部与党员”的指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共党组织恢复了一批积极寻找党、要求参加抗日的原豫西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并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壮大党的力量,使之成为根据地的领导核心。同时,开办豫西公学,培训党政干部,充实和扩大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根据地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实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利益,生活得到了改善,极大地焕发了抗日救国的积极性,各地群众踊跃加入农会、参军参政。陕县到豫西公学学习的有20余人,入党30余人,参军、参政的100余人。渑池县成立了6个支前小组,在两个多月里,交军鞋2000多双、白布5000丈、粮食2万多公斤、裹腿2000多副、军衣1000多套,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武装斗争。为巩固扩大根据地,豫西二分区收编地方武装,开展“民主整军”,这触动了地方上层实力派的利益,在1945年5月的“豫西事变”中,二分区80余名党政军干部遇难,为夺取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在河南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到抗战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已扩展到2万多平方公里,拥有300万人口,打击和牵制了大批日伪军兵力,沟通了陕北、华北与华中的联系,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沉重地打击了日寇,阻止了日军妄图西犯潼关、长驱西安的阴谋,有效捍卫了陕甘宁边区,为赢得豫西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

  三门峡抗战历史充分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共三门峡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和历史贡献,将永远铭刻于历史的丰碑之上,并将激励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推进三门峡转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陕州抗战话剧团演员合影 资料图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会后,为迅速传达全会精神,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从延安出发,奔赴中原,11月27日到达渑池,停留近两个月,其间做了大量工作:主持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决策豫西抗战方针,建立中共豫西省委,调整豫西各地党的组织;起草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在豫西党员干部训练班上首次宣讲;联络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图为渑池刘少奇旧居。 资料图

分享到: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