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四版 -> 内容
传统年俗里品年味[图]
2014/1/29 23:37:15    来源: 西部晨风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骂社火

  黄河灯百佛顶灯

  每年的春节期间,河南各地都有玩社火的传统,多为舞狮、高跷、旱船等,而在灵宝市阳平镇延续几千年的“骂社火”独树一帜。灵宝耍社火过程中,将“骂”贯穿始终,成为全国社火文化中的一绝。2007年,“骂社火”还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是一种文化。这里的“骂”,是幽默、滑稽、调侃、讽刺、反赞、逗乐的“骂”,能吸引人们广泛热烈地参与。这种“骂社火”的活动,还配合高跷、锣鼓、花轿等群众游艺活动。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清代时由山西省传入渑池县东仁村,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这一活动。由于它规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有九曲黄河之意,而取名黄河灯。该灯由数千根木杆串连排成一方阵作为外围,再用麻杆或高梁杆作为灯柱,插在地上,高约1.3米、柱距1.6米,柱上设灯,灯柱之间用松、柏的树枝装饰成灯壁并粘缀纸花。出入口处搭成彩门,观灯从入口处进入,沿走道前行,不得越灯壁乱闯,因道路曲折,很难找到出口,犹如走迷宫,左右回旋,妙趣横生。

  百佛顶灯

  三门峡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百佛顶灯”又称“和尚顶灯”,是由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的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吸收并运用了戏剧、杂技、体操等艺术手段,丰富了表演内容,增强了愉悦观赏性,充分展现了黄河文化博大、恢宏、粗犷、质朴的特色。

  民间剪纸

  绷口灵宝道情皮影

  春节是展现民间剪纸艺术的绝佳机会。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里里外外一片红红绿绿,大门脑上挂“吊笺”,门上贴“福字、门神”,影壁墙上贴“春牛”,窗户上贴“窗花”,屋顶上有象征全家团团圆圆的“顶棚花”,炕上、床沿有寓意富贵不到头的“墙围花”,其他还有“灶头花”“灯笼花”“礼品花”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工艺清湛,富有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艺术风格的有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和陕县大营剪纸。

  绷口

  绷口艺术是古代民间传统的编织艺术,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它结构灵活,易于反映变化着的时代,是集中反映民众心愿的民间传统艺术。“绷口”产生于渑池县东南天池镇的天池村。每年的春节期间,村里的绷口彩门集中起来,吸收各家之长,统一设计,精心组织,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形似城楼的大彩门,立于村头,这种集合本村文化艺术的大型彩门就叫“绷口”。

  灵宝道情皮影

  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当地已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本报综合)

  黄河灯

  百佛顶灯

  皮影戏

  骂社火

  皮影戏

分享到:
作者:本报综合 网络编辑:王一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