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西部晨风 -> 晨风二版 -> 内容
卢氏深山有个“活龙王”
2004/2/17 16:30:22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被当地人称为“活龙王”的方传海老人,听他娓娓道来近半个世纪心系长江水文的风雨人生。 今年73岁的方传海老人家住卢氏县瓦窑沟乡瓦窑沟村街后组。这里群山环抱,树木繁茂,处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瓦窑沟乡境内的淇河不像卢氏县其他河流那样流入黄河,而是流入长江。 1952年,刚组建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决定在长江各支流源头设立雨量监测点,常年记录、报告源头地区降水量,为防治长江水患提供原始依据。隶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南阳市西峡水文站按照上级要求,在卢氏县瓦窑沟乡设立了豫西地区长江支流源头地区唯一的雨量监测点。当时年仅21岁、有高小文化的方传海经组织考察确定,成了一名雨量测报员。 随后,西峡水文站在街后组西边高山上一处平坦的地方安装了自给式雨量器,在方传海家安装了手摇式电话。国家每月付给方传海8元钱报酬。按照要求,他在雨季天气必须坚持降水量监测,并做到10毫米以上降水量每日报4次,时间分别是2时、8时、14时、20时。 自给式雨量器像钟表一样,也要上发条才能工作。刚开始,山里人对这台自给式雨量器爱护有加,谁也不敢乱碰一下。后来,一些淘气的孩子常常来看稀奇,乱摸乱动,方传海便在周围插上荆棘,并守在那里看管。 方传海老人回忆说,这大半辈子,大概是1955年夏天一个亲戚家里“过事”需要帮忙,他才出了一次远门。那天晴空万里,但他跑去忙了一天后刚躺下,大雨突然倾盆而下。他不顾亲戚劝阻、挽留,跳起来披上衣服摸黑翻山越岭跑了十几里路赶了回去,立即开始测报雨量。从此,他再也不敢轻易外出了。 1958年是方传海难以忘怀的一年。那年降水量最多,加之下游丹江口水库开工建设,方传海按上级要求一小时一报。雨季过后,他整整瘦了一大圈。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方传海和乡亲们一样饥肠辘辘,常为一日三餐发愁。他在忍受饥饿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那神圣的“事业”。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卢氏县瓦窑沟乡。瓦窑沟最早在全县发展木耳、香菇生产,一时成了远近闻名的富乡。许多人包括方传海的家人再也看不上每月8元钱的报酬,纷纷劝说他:“每月8元钱,买不了两盒烟,太不划算了。现在都是各顾各,可不能太傻了。”方传海却说,只要雨量监测点不撤,别说是每月还有8元钱,就是不给钱我也要干下去。 1992年,整整干了40年的方传海已经60多岁了。岁月不饶人,他的身子骨已不如从前灵便,而且患上了风湿病。雨雪天报4次,他实在吃不消了。方传海提出换人的申请,可谁愿意干呢?西峡水文站找来找去找不到合适人选,又将每月报酬8元钱提高到了60元钱,可还是找不到人。这时,方传海把自己的大儿子方明升叫到了身边:“我干了40年,现在没人愿意干,你就当是给我干也得干下去。”就这样,方明升子承父业成了第二任雨量测报员。 采访过程中,方明升告诉笔者,现在天气预报比较准确,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建设,国家决定不撤消这个雨量监测点,而且还要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源头县(卢氏)的雨量测报工作。方明升说,现在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定要像父亲一样把雨量测报工作干好。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8年长江发洪水,方明升测报,方传海监督,坚持一小时一报,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可以说,那次抗击长江洪峰还有咱三门峡人的一份功劳呢。 方传海老人对笔者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以前没有天气预报,他观天象、测雨量学到不少知识,差不多把老天爷的脾气摸透了。现在,他每天预测的天气情况与天气预报出入不大,也算是半个世纪与风雨做伴得到的最大回报吧。
分享到:
作者:张海军 叶新波 网络编辑:admin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