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崤函人物 -> 走南闯北三门峡人 -> 内容
李华军:“雷锋式”档案干部
——走南闯北三门峡人
2013/6/17 15:49:35    来源: 三门峡日报 移动用户编发smxsjb至10658300订三门峡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发布时间:2013/1/5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李华军介绍由其参与编辑出版的《城市解放》一书
  
  本报记者/李博
  
  “作为一名普通的军队干部,也谈不上对国家、对军队作出了多大贡献,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李华军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大门前,记者见到了副军级干部李华军。
  
  乡音未改的问候,谦虚和蔼的态度,立即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人忘掉了他高级干部的身份。而对他的专访,也像是一场老乡与老乡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40年军旅生涯,李华军从一名农民子弟成长为“雷锋式”战士,再到现在的副军级干部,经历一定非同寻常。在李华军干净整洁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荣获“雷锋式”战士称号
  
  1955年6月,李华军出生于渑池县仁村公社(今仰韶镇)。孩提时代,他每每听到大人们讲述中国军人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故事,就格外聚精会神。“军人那么勇敢,那么厉害,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军人。”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就是李华军最大的梦想。
  
  1972年11月,即将高中毕业的李华军怀着对军队的仰慕之情应征入伍,终于实现了他的军人梦想。
  
  初到军营,李华军被选调到所在部队的警卫班工作。他来自农村,对各方面都不太适应,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都非常大。然而,憨厚、实在的他牢记一点:把首长的安全工作看作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时时刻刻守卫在首长身边。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不但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而且多次受到首长表扬。后来,因为首长到地方工作,李华军被选调到部队机关当了打字员。
  
  打字员的工作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但李华军没有抱怨,他很快便熟悉了工作环境,进入到状态之中。由于他工作表现突出,当年打字班就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虽然是个集体荣誉,但这是我在部队获得的第一个荣誉,所以当时非常激动,并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要像雷锋一样无私工作。”说起他的第一个荣誉,李华军至今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1974年,李华军第一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当时部队野营拉练,到宿营地后,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工作。为把工作做得更好,他连续三天三夜加班。当时野营条件非常差,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李华军累倒了。战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纷纷劝他不要那么拼命,李华军微笑着答应了。然而,强烈的责任心丝毫没有改变他对工作的热情,醒来后他仍然如拼命三郎般做事,不管再苦再累,没有任何怨言。就这样,他安全、准确、保密地完成了野营拉练的打字任务,受到了司令部机关的通报表扬。
  
  1975年,李华军被调到机关保密档案室工作,负责收发文件。不管到哪个岗位,年轻的李华军始终以雷锋为榜样,不计个人得失,保持着高昂的工作激情,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像雷锋那样工作,肯定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1976年,李华军休假回老家探亲期间,突然接到部队发来电报,让他迅速归队。那时,恰逢他母亲患了偏瘫,卧床不起,年老体弱的父亲没有能力照顾母亲,李华军很想给部队请几天假,在母亲的病榻前尽一尽孝心。然而,作为军人,服从命令就是天职,绝不能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耽误工作。看着电报,他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母亲得知此事后,摸着儿子的头说:“我没事,你放心走吧。咱农村人在外工作不容易,你一定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干!”李华军的眼眶湿润了,他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无奈,他把照顾母亲的重任托付给大嫂后,便踏上了归途。
  
  回到部队后,李华军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只是在夜里他会偷偷地抹眼泪,他思念病中的母亲。当部队领导得知李华军家中的情况后,反复做工作让他回家照看母亲,李华军的内心很纠结。最终,他本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没有回去。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表现突出,无私奉献,就在当年,李华军荣立个人三等功。
  
  李华军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部队领导和战友。1977年,年仅22岁的李华军被部队评为“雷锋式”战士。
  
  谈起现在对“雷锋式”战士的理解,李华军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小部分人的方向感缺失了,但主流还是非常好的,雷锋精神什么时候都需要提倡和发扬。他希望广大媒体能够加强舆论引导,让社会上多一些像雷锋、孔繁森一样的人物。
  
  累倒在整档大会战中
  
  1979年5月,组织上安排李华军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档案事业开始恢复整顿。被“十年动乱”所耽搁的军队档案工作,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从1927年到1949年22年间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急需进行抢救性清理整顿。于是,军委办公厅报请军委批准,从全军各大单位借调50名保密档案干部,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在军办后库开展的整档大会战拉开序幕。
  
  “那次整档会战任务之繁重,工作量之大,动用人力之多,所用时间之长,都是我军档案事业史上少有的,即使在新中国档案事业史上也不多见。”李华军回忆说,当时参与整档的50个人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全军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很快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勇敢战斗的集体。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大家不惧困难、不怕苦累,以极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紧张的整档大会战中。当时,大家每天闷坐在不通风的库房里,面对的全是大量积压了几十年的“故纸堆”。每每打开一捆材料,扑面而来的就是难闻的发霉气味。但大家没有怨言,纷纷戴上口罩,开始工作。作为“雷锋式”战士的李华军更是以身作则,加班加点地坚守在岗位上。
  
  “每天的‘放风’时间只有上午和下午工间休息的20分钟,只有在这个时候,大家才能到库房外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李华军说,冬天的时候,因为仓库密闭,还不是很冷。但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就非常难熬了。偌大的一个库房里只有几台老式电风扇,而桌面上摆满了文件,电风扇只能放在地上吹吹腿脚。好在借调的50人全都是男性,在遇到库房里过于闷热的时候,经请示领导同意,大家可以只穿背心和短裤工作。即便如此,大家也是汗流浃背,一些同志的脖子上围着的白毛巾都能拧出成股的汗水。
  
  由于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压力大,条件差,一位战友得了脑膜炎,在奔赴医院的途中又遇到洪水,送到医院后因为抢救不及时牺牲了。还有一位老领导得了肝癌,但他手捂着肝部仍然坚持工作。在整档大会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李华军也吃不消了,他的身体一天天消瘦,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果,而当地医院又检查不出毛病。他忍着疼痛,累倒后继续爬起,坚持到了最后。
  
  就是依靠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奉献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大会战,繁重的整档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在大家即将返回原单位前,军委办公厅的首长专程去看望他们,与大家合影留念,并感谢他们为抢救军队历史档案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后来回到北京,经全面检查才被确诊为胃下垂,因为当时治疗不及时,落下了病根,直到现在也没有痊愈,现在吃饭都很少。”李华军说。
  
  对于那次空前的整档大会战,李华军特别强调,历史意义非常重大:这批档案是在艰苦战争环境中形成的,质量和保管条件都很差,加之年久纸张老化、发黄变脆,许多字迹颜色脱落、模糊不清。当打开一包一捆带着战场尘埃的珍贵史料时,如同看到危重的病人,如果不紧急抢救,就会永远失掉某些历史真迹,而无法弥补。同时,这些珍贵资料也为我军新时期各项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档案信息保障。整档结束后,面貌一新的我军革命历史档案大量得到利用,特别是为平反冤假错案、整党整军、编写军战史、开展军事历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了“独家珍宝”。近30年来,这批档案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坚守让他成为“活档案”
  
  “档案事业是一项守望历史、传承文明的千秋功业,把它做好了,也能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这是李华军的信念,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从1987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李华军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党交予他的各项有关档案的起草、整理和编纂工作。
  
  当记者问道,是什么让他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此项事业的时候,他笑道:“既然选择了档案事业,就要挚爱它,就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清苦,以‘牛马精神’鞭策自己前进。”
  
  坚守就要耐得住寂寞。李华军说,作为一名档案人,每天都要与纸张、铁柜、库房打交道,与无声的事业相伴。一年、两年尚可,而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能忍受枯燥无味的烦闷,就战胜不了长年累月的孤独感,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来的。
  
  坚守就要熬得住清苦。当很多人认为档案事业是一项“清贫”的事业时,李华军并不那样认为。他说:“档案部门特别是档案馆,是富有的。因为它收藏着党和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档案,这是无价之宝。”所以,李华军甘愿清苦,心无旁骛地守住富足的档案事业。
  
  坚守要用“牛马”精神自我鞭策。长期以来,人们把档案人喻为无私奉献的“老黄牛”,但也有人觉得时代发展了,档案工作者应提倡“千里马”精神。在李华军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工作者确实需要“千里马”精神,以推进档案事业与时代同步发展,但也不能因此抛弃了“老黄牛”精神。因为老黄牛具有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品格,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让档案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所以,在一支档案事业队伍中,最佳组合是‘牛马’皆有,就是用‘牛马精神’去创造档案事业的新辉煌。”李华军如是说。
  
  事实证明,在这一时期,由李华军等人整理的档案资料在党和军队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党和军队重要文献起草、党和军队领导人军事文选编纂、党史军史战史研究、军队院校《战略想定库》的编写、《大决战》《永远的红军》等影片的拍摄,及我军恢复军衔制、国庆大阅兵准备等重要工作的研究论证中,都大量用了李华军等人整理的档案资料。
  
  2004年11月,李华军到新组建的档案研究处工作后,不断研究新时期档案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参与完成了多项重大课题和编研项目,如参与了“三代领导集体军事档案珍品展览”的筹办制作工作;参与并完成了《军队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军队档案主题词标引规则》两个国家军用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参与了《军用主题词释义词典》(电子版)的编制,完成了7万字的释义撰稿和10万字的统稿任务;参与了《军用主题词表》的编制;参与完成了《军用主题词组织机构名称缩略规则》,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了《解放军档案馆档案珍品选》的编辑工作;参与了与上海档案馆合办的“军事档案史料展”布展筹备工作;牵头编辑了《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资料汇编》;完成了《档案馆简介》(大、小版本)和《学习、实践、研究》的编辑出版工作;参与完成了《城市解放》的编辑出版工作等。
  
  如今,当李华军说起我军成立以来各部队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划分的变化、地名番号的更迭等问题时,他都可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大家都说他正在成为一本“活档案”。
  
  2010年,李华军被任命为副军级干部。
  
  向英雄楷模刘义权看齐
  
  采访过程中,李华军多次提到一个人——刘义权。采访结束后,他特意带着记者参观了刘义权的塑像。
  
  刘义权,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是李华军的战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刘义权跑了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对散落在各类机关单位、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包括民间的军队历史档案进行重点征集,共征集和接收了83万多份军事档案,被称为“军档收集第一人”。刘义权从事38年的军队档案工作,曾荣立一次三等功,还获得了“兰台奖”特等奖,这是解放军档案馆专业最高奖。2008年9月,刘义权被确诊为直肠癌。刚做完手术两周,第一个疗程放疗后,刘义权又出现在办公室。
  
  这是一份刘义权查找鉴定志愿军档案的工作量统计表:癌症确诊前,他鉴定3409卷5.1万件。确诊后8个月,他鉴定了362卷5000多件。经他清点标注的档案有41355页。在最后一次入院前,刘义权负责的6万多份档案只剩下9000多份没有鉴定。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时代先锋”曾这样开场:“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身患癌症,依然坚守在军事档案工作一线,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刘义权,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李华军说,比起刘义权,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他要更加努力,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在平凡的岗位上执著地追求,像刘义权那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李华军说,在他内心深处,始终牢记自己只是总部机关的一名军人。他把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的价值取向。他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珍惜自己的政治追求,时刻牢记他是在军营成长起来的,是在领导的教育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才入党提干的。要说现在有什么名利的话,他从一个穷孩子到现在,勤勤恳恳工作了40年,没有多大的挫折,也没有什么失误,这就是名;要说利,比起社会上那些普通工人、农民,特别是那些贫困人口,作为一名副军级干部,不愁吃穿,这就是利。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李华军说,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选择当兵,只不过是为了“当兵光荣”的理想。后来当了兵,他也没有想着会干一辈子的军人,更没有想到一家人都落脚于北京。李华军说,这些都是党的恩情,是组织关心的结果。
  
  “所以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在工作中偷赖耍滑,从来也没有放松自己怠慢工作。”李华军说。
  
  浓浓的故乡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异乡的李华军,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亲朋好友。
  
  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李华军常常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想起爷爷和父亲。“我喜欢书法,是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李华军说,在他小的时候,爷爷和父亲都是私塾先生,字写得都非常好,在老家很有名气。长期耳濡目染,李华军也喜欢上了书法。他经常找来一些字帖进行临摹,久而久之,他的毛笔字也开始在学校的一些比赛中获奖。进入部队后,李华军常常在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临摹字帖。为寻觅书法传统的真谛,他曾数十遍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碑帖。同时,他注重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神理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追求自我。他还登门拜见了书法大家李铎,并得到了李铎的指点。正是靠着勤奋好学的精神,李华军渐渐成为一名军旅书法家。这些年,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军内外参展,并屡屡获奖。
  
  2011年,老家侄子结婚,李华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渑池。家乡的巨大变化让他感到惊讶和欣慰,走在县城的街道上,看着漂亮的高楼大厦和美丽的居民小区,李华军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在走访了一些厂矿企业后,李华军为家乡拥有这些现代化的企业而倍感自豪;在老家的农村,村民住得舒适,吃得多样,看着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华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在军营的这些年,李华军时时关心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每当从媒体上看到家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时,他都会仔细询问,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关注家乡发展的同时,和妻子也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如为家乡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家乡的发展提些建议等。
  
  李华军说,他有一个心愿:退休之后,一定要回老家住住,好好享受家乡的温暖和幸福。
  
  采访结束时,李华军说,祝愿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早日过上“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网络编辑:徐伟

新闻排行